推动主题教育与为民办实事互融共进

本报记者 刘银昌 本报通讯员 刘明勇

版次:A01  2023年11月0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今年政府实施的农村公益事业项目,把俺们村后场、小圩和村中心十字路都安装了路灯,期盼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一到晚上路灯真亮,这路灯照亮的是路,温暖的是俺们老百姓的心。”近日,凤台县刘集镇朱大圩村年近七旬的村民李孟刚高兴地告诉记者。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凤台县各级党组织紧扣“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体要求,坚持为民办实事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推动主题教育与为民办实事互融共进。

办好民生实事,增进福祉暖民心

日前,凤台县全面完成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项目改造提升建设任务,提升了该县14个乡镇65个行政村和4个安置区(顾桥安置区、关店安置区、岳张集前岗安置区、新集镇新集家园)的供水能力,有效改善了23.39万人生活水质,确保了2023年全县群众喝上更优质健康的地表水。

民生实事涉及面广、群众关注度高,更是彰显主题教育成效的体现。凤台县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问民所需、解民所忧、纾民所困,把温暖关爱送到群众身边。

凤台县把城乡供水一体化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全力推动和保障城乡供水工作,提升供水质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以来,已建成4个规模水厂,实现了规模化布局,规范化运行,受益行政村(社区)207个,解决了51.16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让一汩汩“放心水”“幸福水”流向千家万户,润泽全县人民的心田。

凤台县农业部门及早谋划,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开展农机化生产操作技能、安全生产、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和技术机收减损等内容培训。同时投入各类农机具8万台套,为实现粮食丰产丰收作出积极贡献。

争创一流营商环境作为一种新的理念,体现政府服务从被动到主动、由粗放到精准的改变。凤台县住建局助力项目建设“换挡提速”,主动对接项目33个,完成前期审批开工建设项目27个,审批时限平均压缩20天。新举措为项目开工节省1到3个月的有效工期,极大降低了企业时间成本,大幅提升企业办事满意度与体验感。

坚持为民服务,用心为民排忧难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群众诉求所盼既是一个窗口,又是一面“镜子”,照着民心、映着党心,是检验主题教育成色的关键。

行走在刘集镇乡间地头、村组巷道,到处都能感受到通过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民生工程建设,给群众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变化。

刘集镇今年实施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项目共11个,涵盖村庄道路硬化、亮化、小型水利设施、沥青路面等,覆盖全镇11个村,新建水泥路6条,沥青路1条,防渗渠2条,路灯132盏,受益群众达3万余人。

凤台县医保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村(社区)医保服务站、乡镇医保服务窗口和两定药机构,建立250个一级宣讲点、17个二级宣讲点和155个独立宣讲点,组建600余人的医保政策宣讲员队伍,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医保“大道理”转化成群众一听即懂的“小故事”,为群众解开思想上的“扣子”,促进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有效落实,提升参保群众医疗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补齐民生短板,主题教育见实效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从一件事推广到一类事,力争实现“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推动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切实将主题教育与基层治理融到实处,以基层治理的实干实绩检验主题教育成效。

坚持“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全力推进警格、网格一体化、实体化,构建起社区“警格+网格+信访”团队体系,发挥联勤联动作用,用“小网格”打造社区平安“微单元”。持续推进“网格+警格+信访”融合,实现信访“纠纷联调、难题共商”,推动信访矛盾纠纷化解向专业化、法治化方向发展,把民生实事办到居民身边,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新效能。

不断创新工作理念,着力探索反映民意和诉求表达机制的新要求,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上信访”,进一步拓宽信访渠道,方便人民群众,提高办理效率,降低信访成本,有益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截至目前,已建成覆盖全县40多家单位和16个乡镇的信访信息化平台,使信访件流转和办理更加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