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工程,让城市“烟火气”更浓

——我市疏堵结合治理城市市容环境

版次:01  2023年11月0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记者 张 鹏

乱摆摊、乱张贴、乱停放等问题是城市管理的“顽疾”。如何处理好市容与民生的关系,让贴有“地”、停有“场”、摊有“位”,既是老问题,也是新课题。我市城管部门坚持民生至上理念,疏堵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实施五个“安家”工程,促进了就业、维护了市容、畅通了交通、方便了市民,实现市容、繁荣、民生的有机统一,打造了新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为早餐、夜市饮食摊点“安家”

早餐、夜市,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升腾着城市的“烟火气”。近年来,为解决饮食摊点带来的侵占道路、污染环境等问题,推动摊点经营由零落分散向规模经营转变,市城管局积极协调推动,克服选址难、搬迁难、市场运作难等诸多困难,选址建设、改造提升规范摊群点53处,提供摊位2400多个,创造就业岗位7000多个,生动实践“小摊点、大民生”。在“安家”行动中,市城管局着眼于疫情常态化管控后激发市场活力、提振消费信心的现实需求,指导督促责任主体加强摊群日常监管,推行公司化运营、规范化管理、物业化服务,形成了信谊四季美食广场、洞泉美食城、锦源时尚街等特色美食街区,打造特色经营业态,受到广大市民特别是年轻人喜爱,成为我市“夜经济”新亮点。工作中,针对身体残疾、生活困难、技能低下的流动摊点经营户,通过帮扶管理,提供“早餐工程”等公益岗位,按照“原地就近”原则择岗经营,建设完成特殊群体帮扶经营点31处。

为修补类小摊小贩“安家”

“小修小补”承载便民服务功能,也是城市“烟火气”和厉行节约理念的最佳体现。工作中,各区城管部门主动服务,为城区从事修鞋、修自行车、配钥匙等小商贩合理划定临时经营点151处,设置统一标识,实施规范管理,让“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市民生活,助力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

为进城瓜农果农菜农“安家”

科学研判、提前谋划,在不影响市容环境和交通秩序的前提下,协调推动在居民小区及周边适当区域划定潮汐式摊位、设立季节性瓜果蔬菜销售点,为瓜农果农菜农进城开辟“绿色通道”,助力解决新鲜农产品“销售难”问题。截至目前,共设置季节性农产品自产自销点237处、可容纳摊点1562个,既让瓜农果农菜农快乐“安家”,又让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新鲜瓜果蔬菜。

为乱贴乱画的小广告“安家”

全市城管系统各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在沿街墙面、楼体等增设便民信息发布栏136处,引导市民在规范设置的信息栏内发布广告信息。目前,全市沿街以及居民小区设置的便民信息发布栏,基本能满足广大群众发布民生信息需求,有效破解了乱贴乱画、乱喷乱涂“牛皮癣”等难题。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