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当前正值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国内各地出现了较多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其中不少是儿童。疾控部门也发布提醒,重点防控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是什么?支原体肺炎有哪些症状?如何预防和治疗?11月2日,就这些市民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方明。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防可治,不必恐慌!”他提醒市民,有相关症状不宜自行用药,要及时就医,对症治疗。日常预防要注意戴口罩、多洗手、勤通风,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支原体肺炎常见症状有哪些?哪些人是易感人群?
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病原微生物。支原体肺炎每年都有散发的流行,今年支原体肺炎流行的趋势比往年有明显的增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
方明介绍,支原体肺炎有一定的自限性,大部分人可以通过及时的治疗治愈。肺炎支原体对人群来说是普遍易感的,但是高发人群是学龄期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直接接触传播。少数儿童因为免疫力较低下,或者一些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等,感染后有可能发展为重症支原体肺炎。对于普通的身体健康的成年人和儿童,感染后90%以上症状不是很重,一般通过及时的治疗都可以治愈,没有后遗症。
支原体感染有潜伏期,通常在1-2周,潜伏期一般没有症状或有咽痛、无力、四肢酸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随之会出现咳嗽,最常见的伴有发热。支原体肺炎大部分是中等发热(38℃以上)或低热,少部分患者会有高热。方明主任特别提醒:“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如果出现中等发热38℃以上,一定要及时就诊!”专科医生会根据相关检验结果,确诊患者是支原体感染或流感等具体病症,然后进行对症用药和规范治疗。
支原体肺炎要对症治疗,患者自行滥用药物不可取!
据了解,目前导致支原体肺炎流行比较严重的重要原因是支原体肺炎对常见的抗生素耐药性比较明显。按照相关疾病治疗指南推荐,儿童治疗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是大环内酯类药物,常用的包括阿奇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这些药物相对安全,副作用相对较小。但由于多年来一直用这类药物来治疗儿童支原体感染,儿童支原体肺炎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率已经达到80%以上,意味着80%以上的儿童患有支原体肺炎后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没有效果,这也导致支原体肺炎流行的形势比较严峻,治疗效果不佳,加重了患儿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担忧。
方明建议,当前结合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和治疗现状,对于成人支原体肺炎,治疗的首选药物不是大环内酯类药物,可以采用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这些药物对支原体肺炎的治疗耐药性相对大大降低,效果相对良好。如果这些药物效果不理想,还可以选用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如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对于儿童支原体肺炎,我们提倡不要滥用药物,临床中发现一些家长过度紧张,经常将阿奇霉素作为预防性药物自行给孩子服用,导致大量没有患有支原体肺炎的儿童使用阿奇霉素,这样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及时就诊后,经专科医生诊断,并通过一系列检查后确诊为支原体肺炎的,才能考虑使用抗支原体肺炎的药物,否则会加重药物耐药性的快速发展。同时,按照今年相关治疗指南规定,重症患儿的治疗以抢救为先,对于一些重症支原体肺炎的患儿,如果用阿奇霉素治疗等常规治疗没有效果或效果不理想的,可以考虑其他药物治疗。如8岁以上的儿童可以使用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十三岁、十四岁的儿童可以考虑短期运用喹诺酮类药物。
预防支原体肺炎要做好个人防护!
目前,临床还没有预防支原体肺炎的疫苗,因此,主动预防很重要,做好个人防护是关键!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方明主任建议,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要从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起。要多洗手、勤通风、加强锻炼,特别是到相对密闭的、人群集中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佩戴口罩,及时阻断支原体肺炎的传播途径,减少感染几率。
(本报记者 何婷婷
本报通讯员 袁誉宁 陈心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