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不回乡,前些日子遇上放假,屈指一算,离上一次归来,竟有好些年了,不禁感慨:日子过得真快呀!
回乡的起因,是因为同在一个城市打工的一位老乡发在朋友圈里的一段感言:故乡几乎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旧年痕迹正在渐渐被时间抹掉,成为挥之不去、不断累积的乡愁。就是这一句打动了我,于是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回到生我养我的村庄看一看,以免心生后悔。
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当进入故乡,自己竟然发现,原来走过无数次的那一条老路,荒草杂树丛生,它已被纵横乡间的铁路、公路、高架桥、隧道等交通网所覆盖,我不得不借助导航。直到看到村前那一口旧年游过泳的池塘,归乡的感觉才渐渐找到,它静静地躺在一片金黄的田野里,仿佛一块青色的镜子镶嵌在村前,一刹那,一句古诗跃上心头: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村庄的变化自不待言。原以为,村庄再怎么变化,大体轮廓应在,可是当我走下车打量,才发现一幢幢如雨后春笋般矗起的楼房,几乎将原有的村庄扩大了数倍,不由得让人顿生陌生之感。当缓缓走进村庄,发现偌大的村庄静极了,几声狗吠、隐约人语,更增添了村庄的静寂。我东瞧瞧、西望望,不停打量眼前的村庄,村里的几位正坐在一起闲谈的老人也在远远地打量着我。那一刻,我发现,曾经离乡远走的我,已沦为了故乡的过客。
此刻,一种隐隐的担忧不禁袭上心头:那些在异乡梦里出现过无数次的村庄物事,不知还在不在,是否一直在原地不变地等待着我?要知道,有些光阴的刻痕,一旦成为乡愁,很难被自己遗忘。
念此,我赶紧掏出相机,沿着记忆寻找。然而,更多的是失望。无数次梦见的那一株被雷劈开的古松不见了,村里的那一口老井不见了,那一处泊瓦场不见了,还有大家曾爬进爬出的地道不见了……
那一刻,我开始后悔不已,埋怨自己总以城里工作繁忙为借口,一直安慰自己故乡旧时风景应在,没想到在时代的车轮面前,村庄的变化竟这么快。
然而,此次归来,还是有一些意外的收获。当走进村后的一座杂草丛生的老庙,我竟然发现,在一面有着屋漏痕的粉墙上,竟残留着我少年的字迹,一瞬间,历历往事如一场老电影回放,让人眼眶湿润。当年,为了逃避繁重的农活,我总是偷偷挟带书本来到这座废弃的庙宇,像一位进京赶考的书生一样,津津有味而读。
此庙安谧的氛围,令人专心致志,让人受益匪浅。渴了,去庙后饮一口泉水;饿了,去山林摘几枚野果。也就在那时,我萌生了闯出乡关的念头,并在墙头抄诗一首以明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没想到,这些残留的光阴之痕,却默默地守候着我。
细细追寻,我还发现,一处用古碑砌就的石桥仍在。虽经岁月磨砺,那些碑上雕刻的楷书、隶书等字体仍依稀可辨。那年代,乡村没有毛笔字帖,这些石碑就成了我们的临摹的对象。晨曦中,残照里,我和小伙伴们乐此不疲,掰断桥边的柳枝一遍遍临摹,外化于形,内化于心,渐渐地,不少人写得一手好字,受益一生。
“幸亏你回来及时,随着乡村变化的加快,这些残存的旧物说不定哪一天也会消失。”在村里村外匆匆穿行间,竟遇上了村里的杨二叔。曾经壮实的中年汉子,多年不见,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他提醒我多拍一些照片,又道:“我和村里的老人们会尽最大努力加以保护,争取为大伙儿留住乡愁。”
在交谈中,我发现,自己生活在城市的这么多年,村里人与事发生了太多的改变,有人走了,有人回了,有人疯了,有人哭了,有人笑了,俨如一部乡土小说。一座小小村庄,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化,让人惊讶、让人欢喜、又令人叹息。
同时我领悟到,岁月如梭,有些等待意味着错过。看来,无论平时再怎么忙,还是要常回来看一看,“年少不觉家乡好,年老方知乡愁长”,不如趁早归来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