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产业兴 “薯”光照亮振兴路

本报记者 李东华 本报通讯员 尤真猛 吴喆敏

版次:02  2023年10月2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麦到夏至谷到秋,骑着霜降收芋头。近日,在田家庵区史院乡尹祠村,村民们抢抓晴好天气,在肥沃的土地里采收红薯,绘就出一幅丰收的田园画卷。

走进史院乡红薯种植基地,随着红薯收获机的轰鸣声,一垄垄红薯从泥土中翻滚而出,体态饱满、颜色鲜艳,整齐地排列在地里。村民们跟在后面动作娴熟地忙着去泥、分拣、装袋、运输,现场一派繁忙的情景。

“2021年,我们开始这一轮的驻村工作,刚来到尹祠村就发现村内缺少产业支撑,随后我们利用选派单位在产业方面有利条件,引进红薯种植项目,双方积极合作,打造了这片史院乡红薯种植基地。”尹祠村驻村第一书记、队长江涛笑着说。

尹祠村因适宜的土壤与气候,种植的红薯产量高、口感好,销售方面一直供不应求。无论是“西瓜红”还是“冰淇淋红”,均表皮鲜亮、无丝无筋,未加工前薯肉呈橘色,烘烤后会渗出像蜂蜜一样的金黄色糖汁,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同时,该村通过电商平台,与大小型商超建立供货关系,畅通销售渠道,不仅合作社发展起来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村集体经济实现了正向增长。

“从前年开始,村里引进了红薯种植项目,我们听取村里建议把地流转给合作社。现在我们既能收到地租,又能在家门口打工赚钱,去年一年,我在红薯基地打工就挣了6000多呢。”在现场做工的尹大娘说。

据了解,尹祠村共有村民565户,人口1823人,党员39名。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任职以来,围绕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深入挖掘可利用资源,找准发展的“好招术”,把小蜜薯做成了“大文章”,为实现乡村振兴夯实了根基,打牢了基础。

谈起下一步的打算时,江涛表示,将进一步扩大红薯种植规模,更加注重向深加工和品牌化发展,拓宽销售渠道,带领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