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抚“伤疤” 八公山上换“新颜”

本报记者 周莹莹

版次:02  2023年10月26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八公山古称北山、淝陵、紫金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1600年前的淝水之战,便发生于八公山森林公园,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典故。

然而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位于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东部的丁家山采石场,原有9家采石场,均属无证开采的建筑石料矿,长时间的乱采滥挖,形成了高陡边坡、危岩、孤石和深大采坑,使得丁家山千疮百孔,地貌景观破坏严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切实巩固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成果,深入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加快解决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问题,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根据《安徽省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办法(暂行)》等文件要求,八公山区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帮助和指导下,于2022年起启动了丁家山采石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

矿山不治,生态修复无从谈起;顽疾沉疴,需刮骨疗伤。经现场勘察,治理区内存在土地资源及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地下水资源及含水层的影响与破坏、土石废弃物污染及水土流失、矿山开采引发的崩塌地质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

八公山区政府委托相关单位编制了《淮南市八公山区丁家山采石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设计》,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丁家山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后平时作为生态种植观光基地,战(灾)时作为人员、应急物资储备和发放的基地。

生态修复需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通过对丁家山废弃采石场的系统治理,原来的废弃渣石被清理完成,危岩清理、对场地进行平整,治理区范围内绿树成林,道路连通,老旧房屋被重新利用,项目区内山清水秀。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同时,兼顾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节约集约用地,提升修复区内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原有林地,形成城镇空间与生态空间、农业空间之间的生态缓冲带,生态环境显著提升,成为了附近群众散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生态修复焕发绿色生机,便民利民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丁家山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与人防工程相结合,不仅治理好了环境,也将治理后的土地利用了起来,解决了后期管护等问题,避免出现修复后树木枯死、现场被无人管理的状况。丁家山治理后不仅生态环境变好了,更是作为人防基地用于战时人员避难所,白天郁郁葱葱,夜晚灯光璀璨,与春申大街交相辉映,废弃矿山绽放了新颜,成为了八公山区夜晚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