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医院重症医学科顶尖技术支持,她的生命早就结束了!”黎女士(化名)的家人回忆起不久在安理大一附院经历的那场生死劫难,仍然感到惊心动魄。黎女士家人所说的顶尖技术,就是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
今年8月,黎女士因暴发性心肌炎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紧急转入安理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抢救,“入科时发现患者已经出现心跳骤停,我们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迅速响应分组分工合作,一组进行心脏按压,二组动静脉穿刺置管,三组预冲ECMO套包管路,10分钟即顺利建立了ECMO循环!”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徐胜介绍说,这名患者ECMO转流第三天心脏才终于有了有效跳动,此前有创动脉压监测为无波动的直线,左室射血分数仅不足5%!ECMO辅助8天后心功能基本恢复,符合撤机指征顺利撤离ECMO辅助治疗,住院治疗22天患者清醒状态下治愈出院,目前定期随访,恢复良好。
当患者心肺功能衰竭,甚至呼吸、心跳停止濒临死亡时,是否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支持生命呢?那就是一项“超级武器”——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的工作原理就是将下腔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ECMO机器使静脉血充分的完成氧合以及排除二氧化碳,再泵回体内。根据血液回输路径不同,ECMO分为VV(静脉到静脉)和VA(静脉到动脉)两种模式:前者主要是呼吸辅助,如新冠“大白肺”患者呼吸衰竭可帮助患者度过呼吸衰竭期重获新生;后者通过股动脉置管泵回主动脉,绕过心脏和肺脏,这就使得这两个器官得到充分休息并得以恢复功能,尤其是在心脏由于心梗或暴发性心肌炎无法正常工作的严重情况下。ECMO可以辅助至关重要的呼吸与循环功能,也被称为生命支持技术。
“近半年来,我们团队已经独立成功开展了7例ECMO治疗,其中4例是VA-ECMO治疗,3例是VV-ECMO治疗,这也标志着我院危重患者抢救技术达到了省内领先水平。”徐胜主任介绍说,ECMO技术作为目前抢救垂危生命的顶尖技术,操作起来还要有“三个难关”要闯。第一个就是穿刺置管难,在使用ECMO治疗前,要先穿刺置入引流管和灌注管,这也是ECMO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首先这两个管路更粗,外径不算内径就是一般深静脉置管的三倍以上,其次是在患者呼吸循环衰竭甚至心跳骤停情况下,只能在摸不到动脉搏动的情况下进行操作,很多情况下血管在超声下也难以定位区分,要准确地选择哪一段的血管,而且要做到对血管穿刺损伤最小,又必须做到快速,这些对于操作者技术要求特别高,既要有丰富的经验,也要做到胆大心细。第二个是管理难,ECMO上机后,需要利用血气分析以及床旁超声等技术对患者心肺功能进行及时评估,要保持ECMO管路内血流通畅,就要使患者血液顺利流动不凝固,就要选择使用合适及合适剂量的抗凝药物,否则有可能会在管道、叶克膜、血管内形成血栓,会使昂贵的ECMO管路报废,并可能使病人病情加重甚至死亡,抗凝剂使用也会随时给患者带来严重致命的出血风险。在治疗中还要面临如ECMO机器意外故障,患者穿刺部位感染等一系列危险,所以需要医护团队密切关注患者状态,随时进行跟踪处理,ECMO也不是治疗越久越好,适时地进行评估做出撤机等决策才能避免诸多的并发症,增加抢救成功率。第三个就是撤机难,在我们完成ECMO辅助治疗后,如何安全地撤机并拔管也是决定是否能获得ECMO治疗完全成功的关键,拔除动脉灌注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穿刺部位出血、局部血肿以及管道内血栓脱落进入血管等风险,动脉血管穿刺点甚至需要进行切开修补,同样可能造成下肢坏死截肢的巨大风险。在整个ECMO治疗过程中,只有顺利完成上机、管理、撤机等操作后,病人循环稳定、氧合稳定、下肢搏动正常,才可以判断ECMO治疗完全成功。任何一个步骤不成功都有可能会造成病人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这项技术使用难度很高。
对于心跳骤停的患者进行ECMO治疗抢救(ECPR),是最能体现一个医院ECMO运用水平,今年3-9月,医院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先后对两位暴发性心肌炎患者心跳骤停患者进行了成功抢救,其中一位反复心跳骤停,上机前已经经历了十几次心肺复苏,每次骤停在五分钟左右,累计心跳骤停时间达到一小时,两例患者均成功治愈出院。
“从ECMO上机直到撤机,全程都存在出血等很多风险,针对每个濒临死亡的患者,我们团队都是尽心尽力,密切关注治疗中的每个环节,依靠成熟的技术驾驭设备,为患者保驾护航。”徐胜主任自豪地说。
为了填补淮南市ECMO技术的空白,挽救更多心肺功能衰竭的危重患者,2022年10月,医院重症医学科成立重症医学科ECMO小组,徐胜主任一行三人前往郑大一附院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ECMO进修,学成归来后在医院独立开展ECMO治疗。今年以来,在ECMO团队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多学科合作,为命悬一线的患者带来了生命的希望。下一步,医院ECMO团队将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为心肺功能衰竭的危重患者进行长时间心肺支持,为危重症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努力守住患者的最后一道生命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