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从市水利局了解到,以农村饮水安全为切入点,我市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提高。
我市全力推进24小时供水,依托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通过兴建规模水厂、改扩建规模水厂、管网延伸等方式,实现了14.25万(潘集区1.73万、毛集实验区12.52万)农村人口水源替换。依托淮河以南农村供水保障项目,通过建设寿县2处农村水厂取水口迁移工程、新桥水厂改扩建工程、田家庵区曹庵镇和八公山区山王镇农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有效提升了24小时供水保障能力。我市在全省率先建成淮南市农村饮水信息化中心,实现对规模水厂供水压力和流量等设备的实时监测,可根据运行数据定期分析判断供水情况。我市大力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依托淮南首创已建成的水厂,全部纳入城市供水范围,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截至目前,已解决了40个不能24小时供水的村庄(潘集区17个,寿县23个)供水问题。
为全力保障农村供水安全,我市强化水质检测,全市已建成1处市级水质检测中心和3处县级水质检测中心,今年前三季度卫健部门水质抽检结果合格率为100%。我市加强标准化管理水厂,对标水利部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总体要求,市水利局今年共确定13处规模水厂推进标准化管理工作,8月底已完成市级评价,确定凤台尚塘水厂、寿县新桥水厂申报水利部农村供水标准化管理工程。我市还大力开展水质提升行动,2023年我市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总任务6463万元,截至目前,寿县、谢家集区、毛集实验区、潘集区已完成年度任务。
我市全力做好农饮工程维护,分解下达维修养护任务,落实市县区农村维修养护经费,2023年实施7个县区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49处,工程已全部完工。我市统筹用好中央财政补助维修养护资金,确保中央财政管护资金优先用于工程运行及改造,完成中央财政管护资金887.1万元,覆盖人口66.48万人,提前完成2023年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年度目标任务。同时,我市还加强水费征收机制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水费计量设施安装,提高水费收缴支撑条件,逐村逐户建立了用水户缴费台账,推广在线缴费、设立收费网点等便民措施,确保了水费应收尽收。 (本报记者 苏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