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明确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走进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哲学社会科学要积极作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学术支撑和强劲的精神力量;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全党深入开展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要勇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己任,谱写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篇章。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一方面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创造性地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吸引力、阐释力和感召力。要站在大众立场上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理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真正将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石,牢牢把握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发展的未来方向,确保对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性理论特征和客观需求上来看,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切将无从谈起;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因为只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只有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具有中国化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才具有时代化特征。哲学社会科学要全面丰富、发展、完善各个学科的范畴、概念、理论体系,通过量的不断扩展和质的不断提升,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及时进行学术化提炼和学理化阐释。
坚持立足于中国特色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应有之义。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给我们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功能,就是科学回答时代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知识体系,不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和智力支持,也在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因此我们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泛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不断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中华文明璀璨成果和人类历史长河的优秀成果中汲取营养,要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不断拓展和充实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内涵。还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使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首先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以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深化人文交流,在博采众长中形成中国社科的大格局;其次要明确我们要传承什么创新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继承是创新的基础,要在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汲取传统文化资源中的合理成分予以发扬光大。创新是继承的升华,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既符合时代要求,又体现中华优秀文化特点的哲学社会科学新成果。我市社科理论工作者要以深入推动《安徽省社科普及条例》宣传贯彻落实、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重点,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动员全市上下、社会各界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立足基层、面向群众,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推动机关规范化和县区社科联建设;以“社科名家大巡讲”为载体,宣传宣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学会党建工作为引领,推动社科类社会组织开展活动和健康发展;以社科普及月为平台,推动社科基地建设和社科普及活动开展;以对策研究为方向,推动资政建言和课题研究等应用性成果转化,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奋力在新时代大社科格局中建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