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大地,究竟在哪儿?

黄 浪

版次:03  2023年10月1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我们常常看到“江淮大地”这个词,它是安徽省的一种雅称。类似的表述在其他省份也有体现,如用“齐鲁大地”表示山东,用“荆楚大地”指代湖北,用“三湘大地”称呼湖南。用一个自然地理或文化地理概念来指代一个省份可能有不合理之处,但有利于省内的文化认同,从而提升全省凝聚力,并且似乎已成为一种趋势。

但是“江淮大地”与“齐鲁”“荆楚”“三湘”有不同之处:后三者具有较明显的排他性,但“江淮大地”所指地区,不光涵盖了安徽,还涵盖了江苏。

“江淮”本指长江和淮河两条大河,后来引申为地区名。在传统年代,狭义的“江淮”是指长江与淮河之间,包括现在的江苏、安徽的中部以及河南南端、湖北东北角一带,以苏皖为主。广义的“江淮”则包括淮南、江南地区,核心区域也主要位于苏皖二省。

在行政区划领域,历史上有两个以“江淮”命名的省份,一个是元初的江淮行省,一个是清末的江淮省,二者都是昙花一现,但对于谁是“江淮”有较大的说服力。元朝的江淮行省,大致涉及江苏除徐州、宿迁以外的绝大部分,安徽则是淮河以南地区,显然江苏占比区域更多。至于1905年设置的江淮省是从江苏省析出的,包括江北除启海、靖江以外的地区以及江南的南京和句容等地,与当时的安徽省没有直接关联。

不仅江淮省全境都在江苏,我们从传承历史的城市名称中,也可发现“江淮”更偏向江苏:江苏有江阴、镇江、靖江、淮安、淮阴等多个含有“江”或“淮”的地名,很多城市名已有上千年历史。而安徽和长江有关的市县地名只有“望江”,而和淮河有关的则有淮南、淮北两市,但是淮南、淮北两市称呼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才产生的:1950年,县级淮南市设立,1952年升为省辖市;而淮北市的命名更是晚至1971年才产生,此前则被称作濉溪市。总之,传统意义上的“江淮”同时囊括江苏和安徽,而且似乎更倾向于江苏部分。

尽管传统年代安徽的“江淮”形象相对江苏较弱,但目前的“江淮”标签却更多地与安徽挂钩。除了“江淮大地”,大众传媒里的“江淮人民”“江淮儿女”“江淮两岸”等称呼也都与安徽相关。在“你不知道的中国”这套丛书中,安徽被定位为“江淮之滨”,而江苏的标签则是“鱼米之乡”。安徽境内还将出现一条引江济淮的大通道,这也被称作“江淮运河”。在安徽,还有众多以“江淮”命名的企业、品牌。

我们在一些领域还能发现“江淮”由江苏向安徽的历史迁移:传媒领域,民国时的《江淮日报》《江淮杂志》分别在盐城与扬州创刊,均在江苏,而如今以“江淮”命名的《江淮时报》《江淮晨报》《江淮》杂志均为安徽媒体。教育领域,民国时的江淮大学位于今淮安洪泽区,而今天以“江淮”命名的院校则是安徽大学江淮学院。

江苏在“江淮”概念上的失语可能与江苏省内淮河主流的中断有关。淮河干流横穿安徽全境,但流经江苏的部分主要就是盱眙县,其他地区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通的水面相对不太宽阔的人工河道,作为南北方分界线的苏北灌溉总渠即是其中之一。

古时候,淮河在江苏沿海独立入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江苏治理淮河,陆续建成苏北灌溉总渠、分淮入沂河道(淮沭河)、淮河入江水道,本世纪初又建成淮河入海水道。这四条河都不是淮河故道,其中入江水道水量约占四条河流的三分之二,淮河一定意义上成为长江的支流。这样,江苏广大地区在没有淮河干流的情况下称“江淮”似乎有些尴尬了,而安徽则是真正唯一被两条大河大面积穿越全境的省份,从自然地理角度讲,称作“江淮大地”是合乎时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