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几点看法

程晋仓

版次:03  2023年10月1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凝结中华民族智慧的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创立以来,至今已传承发展了2000余年,它是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发明出的一套科学时间知识体系,是中国农耕社会顺天应时、指导实践的生活制度,也是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的基本遵循,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浓缩了传统文明的高度智慧,展示了中国人认知宇宙、探索自然世界的独特方式及其实践活动的智慧成果,凸显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文化精神和智慧创造。

应天时而动,就地利而兴,二十四节气的本质是一种时间制度。从科学角度看,二十四节气是我们时间制度整体的一部分,它指导我们包括农业在内的创造生活资料的一切活动时间节律。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将运动轨迹分为24等份,每一个等份为一个节气,即二十四节气。它是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发明出的一套科学时间知识体系,是中国农耕社会顺天应时、指导实践的生活制度,也是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的基本遵循。

二十四节气融合四季、贯穿全年,广为实践、流布全国,深刻影响世界。200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从“中国非遗”走向“世界非遗”,成为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最生动、最鲜活的文化符号之一。与此同时,保护传承、发展利用好二十四节气也成为中国人对全人类的郑重承诺。

翻开史册,先秦《尚书·尧典》中即有“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记载,相当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周礼》中有“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的表述,明确提出了冬至和夏至。

《吕氏春秋》中出现了“日夜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始雨水”等称呼。

二十四节气第一次得到最完整的表述、计算和记载,是在被胡适誉为“绝代奇书”的《淮南子》中。淮南王刘安崇尚自然科学,对天象星宿进行测量,划分节气。二十四节气作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经历了地域传播和自上而下的阶层流动以及本土化和世俗化的变迁和定型,形成以太阳和月亮为核心的地缘群体,日渐成为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体系的完成和发布,至今已有2100多年。

从淮南特殊地理区位和人文历史看来,淮南之于二十四节气,有着极为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可以说,二十四节气的研究是继承了楚人天文学成果,根据太阳、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北斗斗杓、二十八宿标示的度数、十二月令、十二律和地球的运行规律,制定出永恒不变的历法,淮南王刘安的科研团队又进行了详细的观测和推算,最终在淮南王国都“寿春”结项完成,二十四节气终于研制成功。淮南王刘安于此第一次完整系统地提出了二十四节气,而淮南正位于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中点线上,四季分明,恰好体现了二十四节气两“分”两“至”的特点,具有相当普遍的代表意义。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深深根植于传统农耕文化的二十四节气,穿越数千年,与现代气象科学完美“重叠”,“撞个满怀”。

不仅如此,二十四节气仍在深深影响中国人的时间制度安排,这是我们当今为什么要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保护的理由之一。从清明节、冬至节到近年设立的丰收节,二十四节气为中国人安排时间与相关实践提供了依据,激励中国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30多年前,淮南市举办中国豆腐文化节之初,地方政府就牵头发起,国内外一批专家人才汇聚参与设立了《淮南子》研究机构专事淮南子文化研究,探求千古奇书《淮南子》能够古为今用且已有颇丰成果。依托《淮南子》和二十四节气文化,多年来,淮南市已在境内的诸多城市广场、公园、高铁站、商场等兴建开辟了多处群众喜闻乐见的二十四节气文化设施并推广普及知识体系,特别是在城市中心的舜耕山上建设了彰显二十四节气文化特征的文化游园——梅园,在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精心打造出淮南子文化园,并将二十四节气文化以碑刻雕石等形式融入到自然人文美景之中而形成的二十四节气游园,彰显出淮南及八公山地域内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浓缩了传统文明的高度智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值得也必须加以保护。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经济可以全球化,但是文化必须是个性的,并且经济越是全球化,越要注重保护文化的个性。保护的过程,既是进一步培育、壮大民族自信心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加强、提升与其他民族文化沟通交流的过程。通过双向互动,寻求人类文明的共通之处,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火炬更加闪亮。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漫漫历史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形成了诸多民俗,尽管带有各自地域色彩,但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以贯之。保护二十四节气,就是保护民族精神。二十四节气及其实践活动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