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智慧人饮”开启农村供水新模式

版次:02  2023年10月1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讯 日前,记者从市水利部门了解到,大通区积极探索“互联网+智慧人饮”的投、建、管、服新路径,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水质达标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的“4个100%”。

大通区推进前端平台一体化建设,基于全区“智慧农饮”主平台,以数据资源与业务平台为支撑,建成智慧水务工程管理系统、营业收费系统、智能抄表APP等三大信息化管理系统,植入智能监控、工程管理、水费管理、物资管理、用水节水管理五大应用系统,构建起了“1+3+5”信息化智能化控制体系。该区加强中端平台精准化管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把各个节点的数据汇集到智能管理平台,工作人员通过电脑、手机可随时随地进行监测、调度,同时可对发生的事故精准判断和及时准确处置,实现了从水源到水龙头全链条全区域自动运行、精准管理。深化末端平台人性化服务,开通“大通智慧人饮”公众号,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办理各项服务,极大方便了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

大通区加强工程网建设,按照相关要求,对全区的泵站、管网和水表进行自动化改造,通过分年实施“2018—2023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稳步推动全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加强信息网建设,依托“智慧农饮”平台,加快实施全流程数字采集工程,加大供水监管、生产、服务应用系统整合力度。加强服务网建设,积极采取设计、采购、施工+运维模式,组建农村供水运行管护公司,改变了过去乡镇、村各自为战的局面,实现全区农村供水管理人员减少50%,管网涌失率降低到10%,水费收缴率达到97.8%。

坚持城乡同水源,大通区利用城区首创水务的水源对农村地区水源进行全部替换,实现了城乡供水“同源、同质、同网”,水价较城市自来水低近30%,依托现有的深井泵站,在居住集中、用水需求较大的区域设置了16处备用水源,保障应急用水需求。坚持资金同使用,积极申请筹措各类资金,专项用于与农村供水工程相关的各项建设,严格按照区级财政报账要求,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坚持运维同管理,加快推进农村供水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工程管护运行者筹集为主、政府绩效考核进行奖补为辅”的管护机制。探索建立全区“放心水”评价标准体系,规范相关操作规程。同时,依托第三方评估机制对城乡供水进行全过程监管,保障群众从“吃上水”向“吃好水”转变。 (本报记者 苏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