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山林间

——记宁国市林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吴志辉

版次:04  2023年10月12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人物名片

吴志辉,宁国市林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曾荣获“安徽青年科技奖”、“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全国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最美森林医生”。

人物寄语

作为基层科技工作者,就是要不驰于空想,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不断用理论指导实践,再用实践来修正理论,真正解决林农的实际问题。

日前,刚参加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层次专家团服务歙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活动,吴志辉乘车返回了宣城宁国。窗外山色苍翠,秋意渐浓,他不时远望,好像看不够。

在歙县杞梓里镇,围绕山核桃抚育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吴志辉给当地林农做了培训。“我参加过好几次技术培训,吴老师的授课接地气,我们学得会!”来自该镇英坑村的林农黄汉章“点赞”吴志辉。

“我也是从一个‘门外汉’一步步走进山林,探索山核桃产业发展之路。”吴志辉告诉记者,1996年,23岁的他从安徽农业大学林学系毕业,分配到宁国市林业局森防站。

刚工作不到一个月,他去霞西镇一个偏僻的林场蹲点了3个多月。吴志辉回忆道:“那是第一次见到山核桃树,发现不少病虫害问题,林农经营水平低,就寻思着怎么解决。”

吴志辉跑遍了全市山核桃产区。最惊险的一次,他一脚踩空,从10余米的山坡滚了下来,所幸人无大碍。为了能够饲养观察,他经常把长着虫的山核桃树枝条带回家;为了“补习”专业知识,他攻读森林保护学的在职研究生。

得益于多年的刻苦钻研,吴志辉摸索出一整套山核桃病虫害轻简化防治技术,并在全国产区推广。他主持项目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持制定《山核桃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指南》国家行业标准1项,主持参加制定安徽省地方标准10项。

“毕业后15年,才慢慢取得一些科研上的突破。在此期间,我最大的财富,就是收获了一大批林农朋友的信任,促使我从一个单纯的林业科技工作者转变为山核桃全产业链服务的农村工作者。”说话间,吴志辉的电话总是响个不停,不乏林农朋友的“日常请教”。

在宁国,不少林农都存着吴志辉的电话号码,生产上遇到难题,先找“吴老师”。

“这个‘老朋友’可不是说一说,得琢磨出适合基层的办法,让林农学了就懂,用了就有效。”吴志辉告诉记者,除了现场指导,他采取办培训班、开设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向林农传授科学的管理方法。截至目前,吴志辉开展各类培训600期以上,培训林农超2万人次;利用新媒体累计发布技术信息600余条,总点击量超过25万次。

“以前管理方法不对,家里400多棵30年树龄的山核桃树退化了。”甲路镇石门村山脚下村民组村民程来平告诉记者,“当时急得不行,我去林业局咨询,和吴老师交上了朋友。”慢慢地,程来平的山核桃主要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今年产量达到了2400公斤,收入13万元。

为了破解“一山多户、一户多山”的山场碎片化问题,吴志辉牵头在国内山核桃产区率先探索改革,2022年1月取得突破。目前全市已完成第一轮改革村民组30个,涉及农户889户,山场总面积5万亩,平均每户山场下降5块。

“改革创新必须能够真正有利于产业发展,必须充分尊重林农的意愿。今年以来,我们不断细化和规范合同文本,改革的路既要大胆创新,又要小步稳走。”吴志辉说。

二十七载倏然而逝,吴志辉推广普及有害生物防治、采收网、禁用除草剂等有价值的技术20余项;主持建成现代山核桃科技示范基地33个,总面积5万余亩。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宁国市山核桃面积由1996年的18.67万亩发展到如今的40.4万亩,年均产量由不足1000吨提高到1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首位,全国第二。

(转载自10月11日《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