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高素质工匠型产业工人大军

——大通区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

版次:02  2023年10月12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记者 朱庆磊 本报实习生 刘羽佳

今年以来,大通区工会以“县级工会加强年”工作为契机,聚焦“提高地位待遇、提升技能素质、畅通发展通道”工作目标,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扎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落实落地,着力锻造高素质工匠型产业工人大军,全力服务大通区高质量转型发展。

“大通区坚持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产改’时间表、路线图,细化年度目标任务。”大通区工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区充分发挥试点单位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作用,选取淮南市安平运输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开展改革试点,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向纵深推进。

党建引领,筑牢“产改”思想根基。区工会坚持党的领导,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全年工作主线,切实担负起团结凝聚广大职工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引导他们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切实做到“两个维护”。组织开展“中国梦·劳动美·安徽篇章”“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等主题的宣教活动14场。邀请省级劳模和区工会公益律师赴企业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暨普法宣传进企业”活动3场。开展劳模工匠“五进”宣讲10场次。

打造阵地,夯实“产改”工作基础。区工会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实施工会干部本领锤炼工程,建立机关干部赴基层蹲点和“当一周工人”常态化机制,打造专业化、高素质工会干部队伍。对照民营企业规范化建设“六有”标准,召开民营企业工会工作规范化建设现场会,指导帮助民营企业工会推进规范化建设,组织基层工会干部参加4期专题培训班。区民营企业工会工作规范化建设示范点——乐森黑马公司,创新开展的“五必访”“五必谈”工作,在全市民营企业工会工作规范化建设现场观摩活动中得到观摩团的认可。强化阵地建设,完成全年50家“工会驿站”建设任务。跟随市总考察团赴长三角地区学习考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及工人文化宫建设等工作,学习吸收好经验、好做法,对标创先争优。与税务部门加强沟通联系,建立健全工会经费代收机制,代收效果明显。今年以来,全区工会经费代收总额达到1567.3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74.21%

建功立业,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工会积极深化女职工“关爱行动”,与企事业单位打造了一批主题鲜明、功能多样的特色托管班,成为一大特色品牌,2023年6月在全省职工子女假期托管服务视频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打造“劳模带货,通达九州”特色亮点,组织开展“弘扬劳模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直播带货培训,以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叫响做实“大通工匠”品牌,下发《关于开展第一届“大通工匠”选树活动的通知》,选树5名“大通工匠”,着力培育造就一支素质优、技艺精、素养高的技能人才队伍,培养更多的工匠人才。以赛代训促提升,广泛动员全区各级工会开展“五小”竞赛、职工技能比武、名师带徒、农民工培训等活动,完成省级、全国级职工创新成果申报工作,全面提升产业工人职业素养。

以人为本,加强产业工人维权服务。区工会持续帮扶困难职工,认真开展困难职工“送温暖”活动,今年春节前夕,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家庭25户,发放“送温暖”资金3万元;“两节”期间,慰问困难职工60户,发放慰问金7.5万元,并向6家困难企业赠送3.3万元慰问物资。大力开展“工会送岗位 乐业在江淮”就业援助行动,截至目前,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2场,56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768个,实现稳定就业415人。今年以来继续向新入会的610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赠送在职职工意外伤害互助保险。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安全卫生权益,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参与安康杯竞赛、安全生产月等活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组织召开劳动关系三方协调会议,围绕督促企业开展集体协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等问题加强沟通交流。开展集体协商“春季要约”行动,签订工资集体协调合同141份。依托“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平台,引导劳动争议双方通过协商、调解等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切实维护产业工人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