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谢 矿

版次:03  2023年09月2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党的二十大作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大部署。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作出具体部署,提出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我国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的遵循。这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差,内涵却极其丰富极其深刻。是首次提出把中华传统和文化的理念融入乡村建设。强调乡村建设,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重物质文明,也重精神文明,既重乡村颜值,也重乡村气质,也就是说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重点要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基础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的改善。数据显示,到2021年底,我们国家农村饮水安全是在持续的提升,农村自来水的普及率超过84%,也是得益于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一些山区边远的农村,饮水条件还是有了很大的明显的改善。再者就是农村的用电条件显著改善,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了动力电,农村的道路状况也是持续改善,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到客车,通到油路,农村地区行路难的问题得到解决。行政村通光纤和4G的比例都超过了99%,基本上全覆盖。

经过实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从去年开始,全国各地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5年行动,我们国家的农村现在绝大部分村庄基本上实现了干净整洁有序,很多地方的村容村貌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在软件方面,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保障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供给状况不断改善,农村的基本医疗状况应该说稳步改善,乡村医疗机构和人员的空白点基本消除,乡村执业医生的数量稳步上升,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的养老保障状况也在显著改善,有养老院的村庄的比重持续的增加,参加集中养老人员的数量逐步增加,参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村民的比重逐年上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标准在逐步提高。

另外,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国家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短板和薄弱的环节,仍然是现阶段城乡差距大的最直观的一个表现。比如,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一些具备条件的行政村,路都没问题了,但在一些自然村,村内道路有的还没有硬化,还有将近三成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另外近6成的农村的生活污水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或者没有得到处理。在农村的公共服务方面,农村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公共服务的水平和城镇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当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繁华的城市,也要建繁荣的农村。当前扩大国内需求,改变农村面貌,应该说农村欠账还比较多,但是投资空间也还很大。所以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既可以不断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又能够有效扩大国内的需求,也就是扩大内需,应该说是一举多得一石几鸟的事。在这方面应该加大投入的力度,加快改变农村的面貌,不断缩小城乡的发展差距。

第二,完善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事关党在乡村的执政根基和农村的社会稳定安宁,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生动力,需要不断加强和改善乡村治理,走中国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

首先,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关键作用,实践证明,乡村之治关键在党。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工作优势真正转化为乡村治理的效能,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的长效机制。在脱贫攻坚当中,第一书记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继续坚持。注重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工,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一些优秀党员干部到村里边去任职,很多地方都有很好的实践。

其次,要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农民主体意识,引导农民参与村庄公共事务,增强村民的法律意识,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这样一种法治型的乡村秩序,增强乡村治理道德和文化支撑,深入挖掘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力智慧,将千百年来传承的诚实守信、孝老爱亲,耕读传家,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治理实践,增强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最后,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乡村治理农民是主体,要切实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创新村民意识的载体,丰富村民意识形式,让农民自己说事理事,说事议事主事。

第三,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变,它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深刻的内涵和意蕴。和美乡村首次把中华传统和文化的理念来贯穿体现到乡村建设之中,属于“软件”,乡村建设是“硬件”,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更多的是铸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确实是必须坚持塑形和铸魂并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加大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支持建设农村的文化礼堂、文化广场,农民群众自发地搞活动,有一个场所、有一个场地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富有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就像贵州的江苏的村界杯,浙江农村的乡村春晚,这些活动都非常好,增加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包括送戏下乡等等,一定是让农民愿意参与,能参与乐参与,这样可能才确实能有好的效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实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行动,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等等。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展示宣传,转化创新,因地制宜发展农文旅融合的新业态。近年来,很多地方都有非常好的实践探索,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深入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教化群众纯化民风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