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的笛声

张君燕

版次:03  2023年09月26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贾湖遗址博物馆部分陈展。 (资料图)

初秋,清晨,微风。薄雾如水,缓缓流淌。远山静默,湖水微漾,绿树参天,草木葳蕤,温暖湿润的空气中,浓烈的草木气息与蓬勃的活力生机暗自涌动。

坐在前往贾湖遗址的大巴车上,我的脑子里出现一幅幅画面,耳畔一直萦绕着这些奇异、微妙的声响,不知道是风声还是笛声——或者两者都有的吧?笛声丰富了风声,风声将笛声传得更远,跨越时空,延绵千年。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它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八九千年前,从伏牛山奔流而来的沙河,携带着各种沉积物,在这里淤积出地肥水美的广袤平原。贾湖先民历经艰难的迁徙、跋涉,最终决定留在这里。他们建造房屋,捕食鱼类,种植水稻,驯养家畜,烧制陶器,制作装饰品。时光漫漶数千年,这些遗留下来的陶壶、陶罐、陶鼎,石斧、石凿,骨板、骨刀、骨镞、骨镖,牙刀、牙饰,龟甲、石子……依然带着远古的神秘的气息,记载着贾湖先民的生活日常。

骨笛,这样一件呈现着原始拙朴的物件就这样出现在人们眼前。笛身镌刻着一些简单的刻划纹饰,用现代审美眼光来看,仍不失精美,且有一种大巧若拙的意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些几千年前留下来的骨笛,居然能够完整地吹奏现代乐曲!把人类音乐史推进到九千年,推翻了先秦才有五声音阶的传统观点。

骨笛是用鹤的尺骨制作而成,也就是鹤的翅膀上最为坚硬、强劲的那一根骨头。我不禁想,最先想到用仙鹤尺骨做笛子的是什么人?他做骨笛用来干什么?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他是如何完成的?隔着久远的光阴,我们不太容易确定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我莫名地相信,他一定是一个心怀浪漫的人。

在生产劳作的间隙,这位贾湖先民坐在湖边休息,一只只鹤在湖泊上空盘旋,继而飞向更远的天空。他知道自己无法像鹤那样展翅高飞,那么,其他东西可以吗?比如声音。一只雄鹤在湖的上空飞过,它的声音也从湖的东岸传到西岸,从南岸传到北岸,从湖面传到湖底,在湖心激起一圈圈波纹。花听见了、草听见了,一只雌鹤急切地飞过来,与它并肩而行。是的,把声音附着在鹤的翅膀上,便能够传得更高、更远,让更多的同类听见。就这样,第一支骨笛就诞生在这位贾湖先民的手上。

从二孔到五孔,到六孔、七孔,再到八孔,贾湖先民用骨笛召集同伴,传递各种信息,快乐的、兴奋的、紧急的、悲伤的,依靠骨笛的声音,他们围捕野兽、逃离危险,生活更加安定、幸福。随着太阳崇拜和龟灵崇拜的产生,骨笛开始承载更多的东西,祭祀时,笛声庄重、肃穆,如雷霆滚滚,回荡山间;葬礼上,笛声哀怨、低沉,如风声呜咽、凄婉缠绵。某个深夜,一双骨节分明、布满老茧的双手握住了骨笛,吹出了婉转、悠扬的声音,撕开了夜的寂静,睡梦中的贾湖先民纷纷睁开眼睛,却入了定一般,陶醉在美妙的笛声中,忘记了身处何时何地。

正如此刻的我,在三面环水的贾湖村,循着骨笛不绝于缕的声响,仿佛来到了数千年前的贾湖,与贾湖先民们一起静静地聆听,体验中华礼乐文化初期的萌芽,感受延续数千年的文明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