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浑(公元223年——297年),字玄冲,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三国曹魏至西晋初年名臣、将领,东汉代郡太守王泽之孙、曹魏司空王昶之子。其早年为大将军曹爽帐下的掾吏,魏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遭罢黜。后复出,历任怀县县令、参军、散骑侍郎等职,并袭封京陵县侯。西晋建立,先后任扬烈将军、东中郎将、征虏将军、豫州刺史等职。晋元康七年(297年),七十五岁去世,谥号为“元”。
王浑一生为官做事,无论是当朝皇帝还是后世史官贤臣均给予较高的赞誉和评价。
晋武帝司马炎:督率所统,遂逼秣陵,令贼孙皓救死自卫,不得分兵上赴,以成西军之功,又摧大敌,获张悌,使皓途穷势尽,面缚乞降。遂平定秣陵,功勋茂著。
唐代太常博士独孤及曾论他:魏晋以贾诩之筹策、贾逵之忠壮、张既之政能、程昱之智勇、顾雍之密重、王浑之器量、刘惔之鉴裁、庾翼之志略,彼八君子者,方之东平,宜无惭德。身死之日,并谥曰肃,当代不以为贬。
唐代《唐会要》一书更是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一。
王浑作为封疆大吏、屯兵地方的军事将领,先后有两任镇守处在襟淮带汝,战略位置十分关键的军事要地寿春,并以其仁政清廉惠民的施政方略,在重镇寿春写下了人生辉煌一页,其政德官声也被地方载入了史册。《明嘉靖 寿州志》《秩官列传》就曾以较多笔墨记载概括了王浑生平及政绩:雅有器量,袭父京陵侯爵,忝司马昭安东军事。晋武帝受禅,加扬烈将军、徐州刺史,后以功迁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寿阳。平吴功进爵为公,转征东大将军,仍镇寿阳。浑不尚刑名,断处明允,吴人新附,颇怀畏惧,浑抚循羁旅、虚怀绥纳,坐无空席,门不停宾,江东之人莫不悦附。
处在魏晋政权交替、时局动荡的大变革时代,王浑沉浮宦海,历经数次大变局。先是为魏尽责,其后替晋出力,但无论处在何种职务,王浑较多地体现出了一个封建士大夫忠于操守、体恤民情的品行。
泰始元年十二月(266年2月),魏元帝曹奂退出帝位,司马炎建立西晋,王浑任扬烈将军、徐州刺史等职。在徐州刺史任内,他曾开仓赈济饥荒,而深得人民信赖。在任征虏将军、豫州刺史时,王浑看到豫州与东吴的国土接壤,两地民间交往频繁,便在当地大力推行亲民惠民政策,实施有别于东吴的清廉宽仁的执政举措,树立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社会祥和的良好形象,无形中宣扬了西晋王朝的惠民仁政和政治威信,对于毗邻的吴国百姓起到极大的政治鼓舞和虹吸效应,一时间人心思往,吸引了很多不满孙皓统治的东吴人士前来投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并首次镇守寿春之时,正值东吴于皖城一带大举耕作,为谋攻晋朝而筹集做好军备储蓄。王浑通过冷静观察分析研判后,当机立断,一方面派扬州刺史应绰迅速督统淮南诸军进攻皖城的田地,击破镇守当地的军队,损毁其精心储备的大量粮草、船只等战备物资。另一方面又在辖境地域东面的边界上陈兵列阵、提高防御措施,并深入观察了解掌握对面东吴的地形城池特点和军事情况,积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以应对防备一触即发的战事,既赢得战争主动,又提高治理效能,深获朝野嘉赞。
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西晋司马炎发动灭吴战争,王浑领兵横江出击,势如破竹,一举击破东吴各城,此次战争结果致东吴败降西晋。司马炎颇感其在灭吴之战中所立功勋,进封他为京陵公,增邑八千户。其后,几经辗转,王浑又以征东大将军之名,重新镇守寿春,这是他人生当中第二次回到这个重要的任职之地。在寿春任上,王浑一如其为官处事果断的风格,治理政事,秉承首任此地之时的理念,依然走亲民惠民路线,主张宽厚仁爱,不常用刑,妥善安抚当时因吴亡而迁徙落户到此定居的东吴遗民,辖区内的民心得到平顺安抚,百姓从心理上接受了西晋的治理而安心归附,从而致使原先东吴地域所辖江东一带的居民人心思定,政局平稳,秩序安定,有力地弥合了战争带来的局势纷乱和发展阻滞,促进了经济社会人文大融合,为西晋王朝政局稳定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