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岗位绽放绚烂检察风采

本报记者 何婷婷 本报通讯员 赵 武

版次:02  2023年09月26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八公山区人民检察院检委会委员、第三检察部主任、一级检察官刘媛媛,从检十多年来,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不断提升业务素质,逐渐成长为名副其实的业务“多面手”。她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荣获全省检察机关案管业务标兵、全市巾帼建功标兵、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

恪尽职守冲锋办案的“侦察兵”

2006年入职八公山区检察院后,刘媛媛从事反贪工作,一直处于高度繁忙的紧张状态。她虚心学习,潜心摸索,凭借一股认真负责的“钻劲”,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角色转换,从一名检察新兵到一名专业“侦查员”的转变。

反贪局人员少,任务重,她既是案件承办人,又是书记员,但她毫无怨言,敢打硬仗,每次接到任务后,她都是冲锋在前,高质量办理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案件。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她注重深入总结职务犯罪侦查经验和职务犯罪背后的规律性问题,撰写的多篇经验总结和统计分析材料被最高检、省院采纳。凭借着严谨的工作作风、扎实的业务功底、忘我的拼搏奉献精神,她被市检察院评为“办案能手”。

迎难而上勤学善思的“大管家”

2013年5月,八公山区检察院设立案件管理办公室,刘媛媛被任命为案件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案件管理是检察机关的一项全新工作,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面对头绪繁多的流程监控、案件评查、涉案财物管理、律师接待等各项工作,她一方面本着先行先试、边学习边探索边总结的思路,主动思考,能动履职,完善案件受理流程和案件承办确定机制,草拟了《案件管理规定》《案件评查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准确把握案件管理的“中枢”定位,努力当好案件“大管家”:每天,她都要对办案期限、办案程序、法律文书制作、涉案财物处理等诸多办案环节逐一查看、记录,逐一汇总、分析、跟踪、提醒;每月,对数百张统计报表、数千组琐碎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分析业务态势,找准短板弱项,找到突破重点,起草准确客观的“检察业务态势分析报告”;每季度,组织开展案件评查,守好案件质量“生命线”。她采用的网上巡查、业务态势分析报告等工作机制,形成了特色鲜明八公山案管模式,受到了市检察院、省检察院的充分肯定,经验交流材料被省检察院采纳11篇。她在全省检察机关第一届案件管理业务竞赛中荣获“案管业务标兵”称号。

勇挑重担刚柔并济的“多面手”

2019年内设机构改革后,案管、控申、研究室、法警队、检察技术、检务督察部门合并为综合业务管理部,八公山区检察院党组任命刘媛媛为该部主任。面对着部门整合职能多、日常工作头绪杂、数个员额岗位职责都落在她一人肩上、人员融合等问题,刘媛媛没有退缩,按照部门职责,将任务分解,有条不紊地把工作开展起来。

在控申办案岗位上,她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达160余件,受到院领导、同事们的充分肯定和来访群众的普遍好评;案管工作中,她继续严把案件监督、质量、流程三大管理,突出监督和服务主责,努力提升业务监管质效;在研究室工作中,她既是理论研究统筹协调者、更是实践者,在院党组的支持下,激励、引导干警由“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积极参加理论研究与立项课题。同时,结合自身办案和工作经历,加强相关理论学习与研究,紧紧围绕贴合检察实践的主题撰写调研文章、申报课题,先后在省、市级刊物发表文章多篇,申报的理论研究课题获省检察院立项。

在践行“为民办实事”的路上,刘媛媛带领干警擦亮“温暖控申”品牌,用心用情办好群众的每一件“小案”,做实做好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确保“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实现全部信访七日内程序性回复率100%和三个月内办理结果答复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