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百货商店里的月饼制作精巧,叫细月饼。但在乡间,一般的人家哪有这口福?每年的中秋节,都是吃自己做的月饼,叫粗月饼。
细月饼,粗月饼,其实不过是乡里人自己的叫法。在那个年头,物资都是限量供应,凭票购买,要买一盒细月饼,比登天还难。而且,一般人家也舍不得破费。细月饼,除非是送给特别重要的亲友,否则不会轻易购买。
所以,每年的中秋,粗月饼就成了乡里人家欢度中秋的主角。
这天一大早,母亲就会开始做粗月饼了。月饼虽“粗糙”,可做法却很讲究。先把糖浆化了,放进锅里熬,一直熬成了棕褐色。然后,就是准备月饼的馅料。那些馅料,其实没有固定的食材,都是村里人家平日里攒下来的好东西。比如母亲,平常习惯把一些瓜子、核桃以及花生等锁在柜子里,到了节日,就派上用场了。把这些好东西拿出来,爆炒一下,再捣碎,就成了粗月饼的馅料。
馅料准备好了,接着就是做月饼皮。面和好后,加点鸡蛋、白糖和香油,让面皮看起来黄澄澄的。把馅料包进去,两手轻轻一压,月饼就成型了。接着,拿酒杯在面皮上印上花纹,再用筷子点一点,增加一些图案,粗月饼就做好了。
烤上三十分钟,月饼就出锅了。打开笼屉,香气喷薄而出,让一旁的我们个个瞪大了眼睛,直咽口水。每当这时,母亲总是警告说,不许偷吃呀!
母亲的担心,不是没道理。在那个困难的年代,这点粗月饼,还得精打细算。分一点给外婆,给爷爷奶奶送一些,还有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等等。到了最后,往往剩不了几个。母亲自己都舍不得吃,孩子们一人分一个,也就分完了。
乡里人自己烤的粗月饼,最小的,也有大碗的碗口那么大;大一点的,简直和盛菜的碟子一样大了。形似圆月,糖多,里头还有各种零食做成的馅料,对于那时的小孩来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其实如今想想,粗月饼和现在的细月饼相比,味道自然差了很多。但在那个年头,也已经是难得一尝的美食了。
记得初二那年的中秋,我在月考中考了第一名。过完了中秋,就得回学校了。第二天,母亲送我到路口,偷偷塞了一个月饼,在我的行李里。母亲说,你一个人在外头,没人照顾,多分你一个月饼,别告诉弟弟妹妹呀,不然他们又得吵着要了!
我知道,那个月饼,是母亲舍不得吃,将自己的那一份偷偷留下来。那天,我带着母亲的月饼,走着走着,眼泪忍不住扑簌簌地掉下来。那个月饼,我总舍不得吃,藏在抽屉里。没想到,放久了,却发了霉,最后只得扔掉了。
如今,母亲早已不在。每年,吃着细月饼,心里却愈发怀念起母亲的粗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