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

郝春颍

版次:03  2023年09月1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

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农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鲜明提出,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所谓共同特征,就是要遵循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所谓中国特色,就是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为中国农业强国建设提出了目标,更为我们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指明了方向。

基于本国农业的资源禀赋、产业特征、经营方式、政策导向和目标任务,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路径选择区别于全球农业强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轨迹,需要基于我国国情和农情,发挥农业比较优势,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特”在哪?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进行的深刻阐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必须全面实施粮食安全战略,健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政策,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作为人口大国和农产品消费大国,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最核心的要求,是依靠自己的资源解决自己的问题,依靠自己的供给解决自己的需求问题。粮食等资源性农产品要努力提升自给率,最大限度实现供需平衡,最大程度满足城乡居民对多元化农产品需求。针对我国最紧缺的粮食和资源性农产品,突出生物技术研发,抓单产水平提升,补上科技短板。农业强国的基本特征就是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强,必须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加强主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切实稳住农业基本盘。

二是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在坚持农村基本制度不动摇的基础上,进一步释放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效应,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形成的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社会化土地托管、半托管形成的服务规模经营。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坚持不懈地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从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努力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通过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小农,促使形成土地承包农户兼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以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生产方式为全球提供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

三是发展生态低碳农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绿色发展既是理念,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永恒的主题。历史经验反复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自然界就给我们带来丰厚的回报;什么时候轻视自然、破坏环境,自然界就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教训。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通过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绿色发展为重点,减少污染排放,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准确把握降碳和保供的关系,探索生态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处理好农产品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农业生产、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协调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四是赓续农耕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拥有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必须确保其根脉生生不息,做到乡村社会形态完整有效,文化基因、美好品德传承弘扬,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广大农民自信自强、振奋昂扬,精神力量充盈。农耕文明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其精髓几千年来生生不息,需要传承发展提升。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要在“保护”和“传承”上下功夫,珍惜和继承前人留下的农耕文明,传承好农耕文化,要加大农村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动合理适度利用,保护好传统村落、乡村风貌,保留有形的农耕文明,传承活态的农耕文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无论历史发展到什么阶段,农耕文明都不能丢、不能断,在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必须始终注重赓续农耕文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好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五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当前,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于城市。坚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加快以县域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拓宽县域富民产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分工分业,坚持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改革方向,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越来越少的人种越来越多的地。加快农村人口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最大化释放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居住地和职业转换带来的改革红利,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配置率,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升农业从业者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夯实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