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提升城市洪涝韧性

版次:A01  2023年09月13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讯 近年来,我市坚持突出问题导向,通过规划引领﹑蓄泄结合﹑协同作战,“三位一体”全面提升城市洪涝韧性。

规划引领,重构雨水滞蓄空间。依托“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结合“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四水同治规划,采用GIS、空间句法和POI数据等对城市空间要素梳理,建立包含城市各系统结构、节点和边界的空间位置分布等刚性要素及城市的产业、资源布局等弹性要素在内的数据库,修订淮南市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中心城区按100年一遇标准设防,200年一遇标准校核,预留防洪工程建设用地规模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推进堤坝达标工程,开展采煤沉陷区滞蓄洪水可行性专题研究,充分发挥现有湖泊、水塘、湿地等天然水域雨水调蓄功能,谋划将地块透水铺装率、下沉式绿地率、雨水调蓄容积等控制指标作为土地出让(划拨)的规划条件,逐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与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整治等工程“同步建设、内外双修”。

蓄泄结合,夯实城市生命线基础。实施城市防洪圈堤达标建设工程,形成由六段堤防构成的总长35.76千米淮河以南地区的主要防洪屏障,设置穿堤建筑物有排水涵闸23座、排涝泵站18座、排污口3座;改造曹岭湖公园、五一公园、舜耕山湿地公园等,提升曹咀孜片区和龙王沟片区防洪排涝系统,推进雨水调蓄和利用;高标准建成城市生命线一期工程,基本形成以城市燃气、供水、桥梁、排水防涝为重点,覆盖主城区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主框架,实现对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的实时感知、全程监测、预测预警,全市新增雨水管网135公里,完成洞化截洪沟等6条城市水系治理,畅通城市排水泄洪通道40.2公里。

协同作战,强化安全隐患排查。落实市县乡三级领导包保防汛抗旱责任机制,联合气象、水利、住建、交通等部门完善上下贯通、部门联动的防灾体系,制定会商研判工作细则,加强雨情监测预警,精准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6次,预警信息1200余条,细化排查方案;会同应急管理局对重点部位联合督查检查,督促落实属地主体责任、行业监管责任。对地质背景条件相同的隐患点周边区域、在建工地、交通沿线、学校、医院、景区景点等重点部位巡查排查,形成“专家核查﹑部门会商﹑整改闭环”的管理模式;配合开展各级排涝泵站双电源改造工作,将电力设施保护区内林木种植纳入林业规划和林业行政执法及管理检查范围,协同属地政府及市政建设、绿化园林部门落实相关清障工作。

(本报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