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8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33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把“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并列提出,要求全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向全党提出了坚定“四个自信”的整体战略要求,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内涵及其关系。
在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两个结合”,强调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又作了深入阐述,这是我们党的理论又一次重大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同时,专章部署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今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这些新要求新部署充分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强烈的文化担当、深沉的文化情怀,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文化自信”不只是一句口号、一个理论名词,它有深厚的根基,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
我们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比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扶危济困扬善”的传统美德等,都是全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还有“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有“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有“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有“与人为善”“诚信待人”的处世之道,有“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都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就连小康社会的“小康”二字,也出自儒家经典《礼记·礼运》,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这些千百年传承的道德传统,早已浸润于国人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
我们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之“魂”。我们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有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有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九十多种,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在新时代下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制度和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共同熔铸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伟大实践是文化自信之“基”。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我们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前,我们已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是我们要回答的时代课题。
——固本铸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从根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起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只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才能增强文化自信,才能做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固本铸魂。
——守正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石与方向,二者不可顾此失彼,要并重共进。守正就是“立心”,只有把握传统文化的本质,才能坚守传统文化的核心,如果把握不好本质,文化就会变味。比如,一些传统民俗活动,为了赚取流量、博取眼球,片面追求一时的热闹,出现低俗化、娱乐化的倾向,偏离了群众的真正需求。因此,要加强传统文化的阐释、研究和传播,不要让传统文化被遗忘。只有真正把握传统文化的“正”是什么,才能知道如何去“守”。创新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坚守阵地,切实维护文化安全。要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现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个环节,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要大力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奠定维护文化安全的坚实基础。要防范和抵御不良文化的影响,依法加强文化阵地规范管理,构筑维护文化安全阵地防线。维护文化安全,还要用好用活丰富多彩的党史资源,弘扬革命文化,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
——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互通互学互鉴,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一方面,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展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还要大胆自信地“引进来”,对于世界上任何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都应当尊重,取长补短,充分汲取其文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