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语“一年四季”说起

程晋仓

版次:03  2023年09月12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淮南子·天文训》载:“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由此衍生出“一年四季”这个成语典故,其意指一年中的四个季节,也指一整年。四季,即指一年中交替出现的四个季节,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每季三个月。一年四季因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而形成。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之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形成四季更替。一般季节划分常用方法主要有“节气法”与“气温法”。中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作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起始。这也是淮南王刘安当年率领团队在淮南这片大地上继承古圣先贤科技成就基础上创研二十四节气为人类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其中体现出许多的朴素自然哲学观,比如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等。

《淮南子》阐述的天地大道之理中,肯定宇宙万物之天然状态,认为其中包涵着人类所不可违逆的秩序与规律。故“尊天保真”是《淮南子》所述要义之一。

作为自然造化之尤物,万物之灵的人类所生存的原始环境与基本条件——“天”,突出地体现了“纯粹朴素、质直皓白”的自然秩序。世人必须“知逆顺之变,避忌讳之殃,顺时运之应,法五神之常”。唯有人与天(自然)和谐共生,人文与天文有机结合,才能一年四季“不乱其常”,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若逆天而行,无法无天,必然讨致惩戒。

《淮南子》穷究地理,旨在使人们通透了解承载万物的大地及其附属物,万物与我皆出于天地自然之流衍,地人同体,万物一体。不与物为敌,不因地上的奇形怪状而受到惊扰,保持心底坦荡,“通回周备”的状态,通于物而又不为物扰。教导人类牢记地不远人,人不远物,法地顺物,一切随顺自然之道而行。

现代人则常把“时”视作一种量化流逝的机械时间,一种抽象客观的度量单位。然而,古人所说的“时”却内涵丰富。《周易》说“时”乃万物存在的一个基本情境;《尚书》说任何存在物都不可违“时”,否则会造成百谷、社稷、家庭等皆不安宁;《孟子》称赞孔子之所以能为集大成者,是因为随“时”而动。《淮南子》阐述的“时”,不仅仅是均匀流逝的时间,而且涉及天运、地力、人则,三者灵活应变,“终而复始,转于无极”。四季时令,十二月令,“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

《淮南子》认为,天、地、时对人的根本意义在于:“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天、地、四时,乃是包括人在内的万物行事之规矩准绳,为一切生存物的活动,提供了一种不可违逆的原则和规范。万物只有顺此而行,方为正道。

因认知和时代所囿,古人留传的知识体系或许在某些方面不够科学,但是留给今人很多有价值的方法和智慧,却值得我们汲取借鉴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