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寿州巷陌

王晓珂

版次:03  2023年09月12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给我一朵花开的时间,我要在青石板的小路追你……

寿州古城,当我落到你的怀抱时,我爱你的心也植根在了这里!我相信,无论是沧海桑田,还是千年岁月,也阻止不了我神游你的步伐,寿春,你告诉我,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谜,你又藏了多少历史的未知故事?

带着追问,带着一份痴迷,带着梦的萦绕,我穿越你的脉搏,你的枝叶,你的思绪,走进你的深处……

小城旧有三街六巷七十二拐头之说,每一巷,每一拐,都有说不完的故事与传说,随着时光飞逝,小城古巷也在发生着变化。昔日的孩童,岁月将他们进行了锻造,成了而今坐在巷边白发苍苍的老人。同样的沧桑也刻进了石阶里,写在了砖墙上。如果把寿州的历史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每一个小巷就是这棵树上的个个枝条,而我们每一个家庭便是这每一枝条上长出来的叶子,叶子上写着小城和我们的故事。

也许因为你的远去、循迹、消逝,才使你有更多的怀念、追思、遥想。古城里,有一个以姓氏命名的袁家巷,巷子很短,也很窄,西边通往北街,东连仓巷。走进去,时光会慢下来,你心里的杂念也将慢慢清空……

巷子里地面中间仍然保留着青石板,上面刻有深深的车痕。拄着拐棍的老太太,满头白发,瞬间按下岁月的快门,把时光留下,把光阴定格。

巷子路北住着袁姓人家,祖辈来自城南梨树的袁圩村。那里有袁家老坟,是明朝开国元勋袁洪祖辈的墓。后袁洪之子成了永乐皇帝的驸马,衣锦还乡,每年正月十六,驸马与公主归来故土,远乡近邻的人们,蜂拥而至,一睹这对伉俪的风采。

古时的巷里有井,井上立一道墙,墙里一眼,墙外一眼,里外人可同时打水,称为两眼井。此时走在这里,眼前仿佛会浮现旧时的人们,挑着水桶,挎着竹篮,在井边打水、洗衣。多少个清晨,多少个傍晚,时光悠悠,春来冬去,树下闲话、落棋、品茶。花叶洒落于青瓦,夕阳映照如窗帘,没有浮华,没有富丽,平淡的生活,美好亦莫过如此!

如今的袁家巷,在时光的岁月里,静静地沐浴阳光,也早已习惯了雪雨风霜。青石板的沟壑,承载的沉重经历留下了深刻,青砖上积累了氤氲的绿苔,小草在狭缝中依然郁郁葱葱。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石头与人类是有缘的。看到石上的斑斑点黄,我想这应是镶嵌的落叶,与石融化了。苏轼有诗曰:“平淮忽迷天远近,……寿州已见白石塔”。寿州白石塔,隋唐初建成九层,基座是巨大的山石,稳固而忠诚,如今依然还留着固有的基台。古代塔是一个城的象征,淮河里的一叶扁舟,远远地看到塔尖,便知道城池的方位。塔南有一小巷名曰白帝巷。

你要是走进小巷里,会一睹石的风采。一面南墙之上,拼装了饱经沧桑的石头,平墙上而不同形状,色彩各异,印痕多姿,都集中在相同的岁月里,静静地说着沧桑、坎坷和经历。古城风情,如秋的色彩,缤纷万种。古城文化,又如这石上的斑纹,积淀丰富。

古城的民俗流动着韵味,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镌刻了小城人独特的性格和精神。小城的每一处地方,只要你留心,你有意,都会发现那春花秋月依在,那丰厚故事犹存。人间烟火处,最是乡愁地。小城,藏着万千个秘密花园,待你慢慢去发现,去打开……

每一方石头都是时光里的见证者,它们静静地镶嵌在墙里,把厚重藏在纹路里,把鲜活留在小草的生命里,把希冀染成绿色,渐渐缤纷。

几乎每个小巷,都有古井,千百年来,滋养着古城一方百姓的生息。南过驿巷里有三眼井、臊泥塘巷里的十八罗汉井、钱李巷里的袁家井等依然在用。北梁家拐路东的深拐里也有一口古井,周围是保存完好的清代旧房,古时住着一个陕西来的富商,并在此建了陕西会馆。遥想当年,北过驿巷里的浙江会馆,寿州是何其繁华,何其之美的境地!

徜徉在古城的小巷,你会被一些新奇巷名所吸引,臊泥塘巷,这个百米短巷,却堆满了不为人知的故事,走过它你会得知蔡公馆的繁华与兴衰,二百多年前被授予建威将军的蔡家兄弟,皇清诰封,高门庭院,前有鸭子塘,张氏双牌坊也出自于这里。

小巷还有用农具命名的也是唯一的,叫扬叉把巷,扬叉是一种叉禾草的木制农具,长把,叉头如丫,古人没有在高空俯视大地的眼睛,却有感知事物的智慧心灵。

如今巷深处,一处老房,清朝孙统领居于此处,这里古时有三处花园,旧时小巷周围居住的官员和富商,那些庭院亭阁,高门石狮,古朴而肃静。这里的三个花园连成一片,风景典雅,东南与文峰塔遥遥相对,城河春柳依依,夏荷玉立,绿树浓郁,成了古时最佳街区。

星移斗转,草木枯荣,岁月悠悠,在外的你常回家看看,常回老巷转转,品味古巷乡愁。清真巷里的绿豆圆、土烧饼、油果子、糖糕还是小时候的味道,北街的油馍、小刀面依然可口,楼巷里的粉丝豆腐脑会留住你的思念。走街串巷,你的心会像一把穿行于二千年文明的飞梭。

走在小巷里,你会想起戴望舒笔下的文字: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是啊,想起这曾经邂逅的小巷,回荡着记忆,丰满了美好时光。那一扇木门旁,那深情的眼神在凝望,你知道,穿越历史的城河,有别样的美好留在了心上。

光阴在石板上流转,这里窄窄的小巷,有迎春花低调垂下头与你相望,有爬满蔷薇花的芬芳与你致意,有紫藤蔓编织的花儿与你相遇。夕阳里,庭院深深,飘出炊烟袅袅,那是家的味道,星光微露,飞扬着邻家小女孩轻柔的儿歌童谣。

是的,寿州城,邂逅你是美好的,也是念想的。当我神游于淝河畔,遥想你当年的金戈铁马,回望你的楚汉风云,想起李白的“寿阳信天险”,“遥阻八公山”的诗句,想起王安石、苏轼、欧阳修、刘禹锡等文人雅士们来到寿州做客的东风吹客梦,走过街巷,穿越千年时光,那些文字如风般地展现于脑海,那往昔,那容颜,那诗句都已如花盛开,灿烂了古城的风姿内涵。

古城的小巷风情万种,也注满了人间烟火。清晨的日光打在小巷路上,清新飘逸的微风牵手着一天的开始,卖豆腐的老汉一路高歌,把白白嫩嫩的温柔送到每一个门前。夏天的老人们,一个木凳坐在巷边,轻轻地摇着蒲扇,邻里话着家常。

小城的秋天如同一幅画,这画里有几千年的秋,曾经有多少个故事?

信步走在秋色里,时光漫漫,在巷子里染上秋光,路边,那些片片落叶,正用枯黄的眼光看着你,正用变红的心茎围绕着你,此时的你,在这美好的古城,任时光老去,让思维飘飞。

林徽因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生长已久的城。记得有首歌词:有些事其实不必问,只想能多陪你一秒,整颗心早被你套牢,让你知道更让你感觉到,在我心中你有多么的重要。是啊,你我一定甘愿被小城套牢,终身困在这里,到老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