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庆磊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合肥都市圈、淮河生态经济带、皖北全面振兴等重大战略赋予淮南多重政策红利。煤化工园区作为淮南做大做强煤电化气产业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阵地,将聚焦‘六破六立’和‘五大’工作要求,持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转变作风、真抓实干,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以产业化思维、产业化路径做好‘煤头化尾’文章,奋力打造淮南高质量转型发展重要增长极。”近日,淮南煤化工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薛永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园区力争到202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全力打造安徽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开启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发展新篇章。
坚持项目优先,加快主导产业集聚。薛永强表示,增强“项目为王”意识,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构建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发展格局。一是在“双招双引”上持续发力,围绕现代煤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发挥总规模10亿元的聚合胜帮新材料产业基金和总规模2亿元的聚合新材料产业投促基金作用,争取在新能源电池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等重点领域再签约一批重大项目;深化与上海南滨江公司结对共建战略合作,在产业项目转移承接方面争取实现突破;借力安徽省化工协会,做大园区化工产品设备交易平台,招引优质产业项目拓宽产业链,增加园区产业黏性;加大与中科大、安理工等科研院校合作,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园区中试基地,推动最新科研成果在园区转化,打造化工产业创新高地。二是在项目建设上持续发力,加快赛纬锂电池电解液项目、普碳聚碳酸酯多元醇项目、宇贝高端显示材料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推动已形成的每年28万吨二氧化碳捕集降碳新材料产业链进一步拓展,加快打造中安联合、安徽嘉玺每年100万吨聚烯烃产品深加工及改性产业链,宇贝高端显示材料项目、光刻胶树脂材料等高端显示产业链,摩纳珀里聚砜、聚醚砜等生物级膜材料产业链,实现煤制烯烃产业吃干榨尽、循环产业减碳降碳、新型储能全产业链贯通、高端化工材料进口替代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聚焦要素保障,打造功能集成高地。薛永强说,一是完善基础配套,引进央企、大型国企参与园区开发,加快综合管廊、化工物流园、标准化厂房二期、中试基地以及路网、管网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下半年将陆续建成投用一批;采取市场化方式,统筹调控生产用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蒸汽供应等,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抢抓江淮运河黄金水道建设机遇,谋划提升园区码头综合航运能力;尽快开工建设园区产城融合项目,配套完善医疗、教育、商务、休闲等设施,力争将潘集区芦家湖片区打造成岸绿、产兴、民安的产城融合发展区。二是做优营商环境,落细落实企业(项目)联系包保责任,发挥园区政务服务中心平台作用,做实企业帮扶走访和企业反馈问题办理,确保企业反馈问题有人问、有人办、有成效;与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密切对接,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用好已设立的总规模2亿元的“园区贷”,畅通园区企业融资渠道;与淮南联大、潘集区深度合作,加快建设淮南新材料产业学院,重点在潘集区招生,根据企业需求实施订单式培养,为园区企业用工提供坚强保障。
加快改革创新,提振干事创业激情。薛永强表示,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激活力,讲真话、办实事、有效率,苦干实干、比拼赶超。一是推深做实体制改革,全面落实省、市“小管委会+大公司”改革部署,强化目标绩效考核,树立“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干事创业导向,持续激发党员干部奋斗激情。二是继续强化内部管理,持续推进工作流程再造,以科学制度提高园区各项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水平,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可追溯、可查询、可反馈的工作机制。三是持续加强队伍建设,认真落实“一改两为”要求,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持续加强园区党员干部能力建设,常态化组织开展园区中层干部年度述职评议,在互评互比中增强竞争意识,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