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坐落在如泰运河北岸,和水绘园隔河相望。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村子遇到很多难得的机遇。
上世纪70年代末,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商业从萧条走向繁荣,人民商场、五金公司、副食品公司等由于业务量迅速扩展,出于仓储的需要,看上了水陆两便的沿河地段。一段时间的征用之后,用一亩田安置三个劳动力的办法,安排了村里的很多劳力进城当上了工人。
当然,没有去城里工作的人,也得到比以往更多赚钱的机会。码头很快建起来了,全县的食糖、酒、自行车、电饭煲、电风扇乃至以后的电视机电冰箱,都从各地源源不断地运来,从船上搬到仓库,再由拖拉机拉到各个乡镇供销社分销到家家户户。那时候的码头真的是车水马龙,村子里没有机会进城的劳力几乎全部靠着码头滋润地生活着。
村子里有个大学生寒假回家,想买一个品牌篮球,价格不菲,不好意思跟家里要钱,就来码头干了五天,预支了工资,达成了心愿。虽然他之后去加拿大留学,归国之后现在某大学教书育人,但是我想他一定记得那年在码头,在冬天里汗流浃背的那几天。
我也曾经投资失败,身无长物,在码头干了两年渡过难关。之前从没有干过体力活,也不喜欢运动,一下子干重体力活,真的是非常煎熬痛苦。开始几天回家浑身酸疼在床上翻身都痛得翻不过来,为了回应那些质疑的目光和冷嘲热讽,我咬牙坚持了下来。那段经历,让我感受了生活的艰辛以及世态的冷暖。而现在回想起来却是人生最大的财富,让我有了健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态。现在每每遇到处于困境的人,我就用我亲身经历劝他们:没有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因为田少,码头成了在家村民的生活主要来源,是村民走出去的坚强后盾。出去闯,失败了回来,只要肯出力、肯放下身段,至少还有温饱可以保证。在码头干活的人中也走出了大学生、小老板,也有的成了其他企业的中坚,谁能否认码头的磨砺对他们人生的重大影响呢!
码头从开始的用扁担抬和挑、到后来的用车推拉、再到最后的吊车,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繁忙,再到市场经济的双向选择。最后由于城镇化建设,彻底给废掉了码头运输物流的作用,如今的码头变成了硬质化河坡的一部分,变成了如泰运河风光带景点的一部分。
码头见证了村子30多年由穷变富的过程,经历了物流业迅速发展而使这个码头从无到有由盛转衰必然趋势,而码头也完成了由承受重压、承接汗水的作业平台向一个休闲平台转变的华丽转身。
现在,码头常常有三两钓客挥竿垂钓,冬天老人在码头上倚着石块晒晒太阳,夏天晚上散步的村民迎着河风舒心地散步聊天……40多年前村民们谁奢望过今天这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