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肥都市圈、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等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不断提升城市区域能级、城市发展能级——

融入重大战略,淮南借势借力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

本报记者 周 玲

版次:01  2023年09月06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国家战略赋能,是推动淮南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最大红利。国家战略的汇聚给淮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而这也成为推动淮南加快发展步伐的催化剂。

日前,我市召开“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局、市住建局负责同志围绕“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同共进、加快发展”主题作新闻发布。

近年来,我市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肥都市圈、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等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不断提升城市区域能级、城市发展能级。

闵淮合作实现新提升

闵淮牵手,共同打造结对合作的“闵行—淮南”样板。我市认真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抢抓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机遇,坚持“主动靠上去 积极融进去”,强化与闵行合作发展。

交流互访频繁,2021至2023年,闵淮两地党政主要领导多次率队开展互访考察学习,召开4次闵行淮南发展座谈会。我市教育、文旅、投促等多个部门、11个县区(园区)与闵行区对口部门、相关街镇等签订合作发展协议。

合作任务明确,2022年印发了《上海市闵行区与安徽省淮南市结对合作帮扶行动方案》,2022年、2023年连续2年围绕产业合作、园区共建、民生共享等方面制定闵淮结对合作帮扶年度事项清单。

结对成果丰硕,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揭牌,蔡楚产业园合作共建协议签订,淮南名特优农产品上海展销中心在闵行揭牌运营,4批45名淮南干部赴闵行开展跟班学习,联手在淮举办“闵淮偕行 共促发展”专场招聘会,2批120名淮南市高中校长、教师赴闵行参加“新课程改革专题培训班”“教育名师专项培训班”培训。

合淮同城实现新突破

蓝图共绘、产业同兴、交通互联,我市昂首阔步迈向同城,借力前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坚持规划引领,共同编制《合淮产业走廊发展规划(2018—2025年)》《合肥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等规划,连续4年共同印发合淮产业走廊年度重点项目及合作事项计划,深入推进产业、教育、文旅、供肥蔬菜基地等方面合作。

共建合作园区,积极融入合肥产业发展,在合淮毗邻区共建合肥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合作区“一总规三方案”获省政府批复,重点布局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核心产业,积极拓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推进民生共享,引进合肥优质教育资源,安医专新校区、合肥五十中新桥校区等建成招生,安农大经济学院、交通学院新桥校区加快建设。淮南五中和合肥六中、淮南九中和合肥一中通过空中课堂进行教学交流。

集聚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合肥,延展腹地;淮南,主动融入。我市打破常规、快速推进,全面落实《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着力将开发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高地。

深化园区改革,积极推行“管委会+公司”“小管委+大公司”管理体制,打破人员身份和编制管理限制,推行全员聘任(用)制。实行开发区薪酬制度改革,建立“以岗定薪、以绩定奖”分配制度,打破平均主义,拉开收入层次,进一步激发内生活力。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