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李 贵

版次:03  2023年09月05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立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全面准确认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以史为鉴、开创未来,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 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先来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自信这两个概念。

党的十五大报告全面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细分为三个分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三种文化一脉相承、相互交融,共同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坚持文化主体性、坚持精神独立性以及坚持理论原创性。其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中华文明再次来到新的发展关口。新征程上,继续走好自己的路,就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创造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等四大发明;中国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文化;中国建造了“万园之园”圆明园……中华民族素来就有文化自信的底气。但近代以后,我们历经了文化不自信。1840年,5000年没有中断的中华文化突然遭到陌生、强势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形成了一场“中国文化危机”。怎么办?如何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洗礼?于是,我们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探索、创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一系列探索救亡图强的奋斗道路中逐步认识到,必须从思想上文化上发动一场深刻的革命,通过更新价值观为国家建设奠定文明基石,因而发动了以“民主”“科学”为核心价值追求的新文化运动。随后,在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开启了领导中国文化建设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奋斗历程中,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在进行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索的进程中,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文化建设战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强调,“建设以无产阶级文化思想为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十三届四中全会,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党的十六大,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纳入到2035年基本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与此同时,文化自信也深深地融贯于中国共产党人奋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进程中。1997年,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论断,“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党的十八大以前,文化自信仅仅是一个概念;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文化自信深刻的理论意义。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用了“六个更”深刻概括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将“六个更”改为了“三个更”“三个最”,进一步升华了对文化自信的认识。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全面阐述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自信第一次被正式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化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自强首次被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其背后是个体对本民族文化从有自知之明、有坚定信念,到有目标方向的发展过程。坚定文化自信,最终要实现文化自强。实现文化自强,就要明确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思路与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此作出了科学的决策部署。

深刻领悟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深远意义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这四个“重要”生动阐释了文化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新时代十年,我们党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有坚守的定力、奋发的勇气、创新的活力。

一百年前正是我们最不自信的时候。一百年后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脖子上不能长着一颗西方的脑袋。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