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社会救助提标扩围增实效暖民心

版次:02  2023年09月05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讯 我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盯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通过持续提标扩围、深化救助改革和强化数据赋能,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兜牢兜准兜好民生保障网。

持续提标扩围,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双提升。一是淮南市自2016年以来连续8年提高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2023年7月1日,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784元、755元,增幅分别为8.1%、6.6%。二是修订完善低保、特困等实施办法,落实就业成本扣减、低保渐退、低保边缘家庭中重病重残“单人保”等政策,不断扩大保障范围。

深化救助改革,救助及时性和便捷性双提升。一是率先在全省推行我市户籍居民在实际居住地申请办理低保和特困,并全面推行低保和特困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街道)工作,将办理时限压缩至20个工作日。二是全面落实乡镇(街道)备用金制度和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政策,对特殊急难情况,可给予低保月保障标准24倍的临时救助。2023年上半年,乡镇(街道)直接为1390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223.4万元,给予34名特殊困难群众超过低保月保障标准12倍的救助40.3万元。

强化数据赋能,救助时效性和精准度双提升。充分应用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系统,加强与乡村振兴、医保等有关部门数据共享与比对,实现了对全市13.7万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预警全覆盖。通过线上预警与线下核查相结合,信息比对与主动救助相结合,主动摸排与认定帮扶相结合等方式,推动社会救助工作从“人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人”。通过与医保部门数据比对,2022年以来为个人自付费用较大的1051名群众发放临时救助金330万元。

(本报记者 贾 静

本报实习生 刘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