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你经常上网,一定刷到过这样的视频或直播:祖孙二人住在破败的小屋里,生活很凄惨;姐姐辍学,和弟弟在家天天吃土豆;女孩每天放学后捡瓶子,卖钱交学费……你可能为此感动不已,想过捐钱捐物,甚或购买视频或直播里的商品支持一下。但如果告诉你,有专业的“摆拍”团队在制造这类视频和直播,里面的人并不贫困,你会不会感觉上当受骗?
近日,四川省凉山州警方查获了多起制造“视觉贫困”的案例。这些视频和直播,并非反映真实的悲惨境况,而是有脚本有演员,从策划到营销,可谓处处皆套路,旨在博取同情、斩获流量并带货赚钱。
网络时代,直播带货想要吸引眼球扩大影响,本无可非议。但对流量的利用和追逐应当有底线,靠卖惨博同情卖货,太不厚道。这些虚假“视觉贫困”消费了公众的同情,消耗了网友的善意,还会让不了解真相的人对扶贫成效产生质疑,实则是对脱贫攻坚成果的抹黑和对广大脱贫干部的侮辱。
这些“视觉贫困”谎言也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持续的伤害。可以想象,这些博主为了带货,打着当地某种水果、蔬菜滞销的旗号,骗取网友下单购买,实际发出的却是外地货,导致真正的农特产品销路受阻。因此,举报发布“视觉贫困”谎言的博主,不仅是维护农户和广大网友权益,也是在捍卫真相和正义。
这些虚假“视觉贫困”本质上是一种刻意的卖惨营销,已超越了网络乱象的范畴,涉嫌虚假宣传和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治理和打击势在必行。最近,多个短视频平台发布通知,打击卖惨带货、演戏炒作卖货等违规行为。相关部门也展开了清朗专项行动,严厉整治自媒体搭乘热点吸粉、制造热点追求流量变现等行为,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近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直播“卖惨”纠纷作出终审判决,责令主播及其公司“假一赔三”,起到一定震慑作用。一些拥有大量粉丝和影响力的博主已经受到行政拘留等处罚,一些涉及“视觉贫困”的账号也被关闭。然而,仍有一些粉丝量和影响力较小的账号活跃于网络空间,不断利用“视觉贫困”手法欺骗网友;而一些受到处罚的账号则更换“马甲”、卷土重来。
让那些“视觉贫困”的视频和直播不再招摇撞骗,网络平台作为信息发布方和集散地,要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强化用户监管和信息审核职责,综合运用大数据检索、人工筛查等手段,采取删除、限流、封号或禁入等措施,及时甄别并清除虚假摆拍、网络诈骗等行为。执法部门也要重拳出击,一方面让监管长出“牙齿”,严厉打击制造“视觉贫困”行为,使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另一方面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和辨识能力,提醒网友警惕虚假信息,共同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和正常发展。
消灭“视觉贫困”造假,还有赖于为乡村注入活力,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让人们真正感受到脱贫致富的成果。只有通过真实的努力和实际的帮助,切实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才能让虚假“视觉贫困”无处遁形,失去生存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