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巢知风”与高瞻远瞩

——《淮南子》成语典故中的哲学思考

版次:03  2023年08月2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张纯林

《淮南子》是一部把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运用到极至的政治哲学。它在纵论治国理政之道时,告诫汉王朝的当政者们不要局限于“鹊巢知风”的一般本能,要有高瞻远瞩的远见卓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有“底线思维”;远虑近忧,见微知著,既懂得察观福与祸的转化关系,又要考察利与害的正反演变;既研究得与失的脉络踪迹,又要揭示事物从始到终的内在关系;既分清各种事物的微小区别,又要陈述存与亡的机变,才能使大汉立国七十年来形成的“文景之治”盛世昌隆。

但《淮南子》讲这种“经世致用”的政治哲学时,不是用高度抽象的思辨玄学来刻板说教,而是承先秦“诸子百家”论政之遗风,运用大量的历史典故、寓言故事和民间传说去论述人世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寓“理”于用“典”之中、寓“道”于论“理”之上,层层递进,循循诱导,充满先秦以来,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哲学的中国特色。

《淮南子》在第十讲《淮南子·缪称训》中说:“鹊巢知风之所起,獭穴知水之高下,晖目知晏,阴谐知雨,为是谓人智不如鸟兽,则不然。”这意思是说,鸟鹊筑巢知道风向而选择合适的位置,水獭建穴是根据水位的高低来决定的,雄鸩鸣叫预报天将要放晴,雌鸩鸣唱预报天将要下雨,这只不过是动物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反应罢了。如因此就说人的智慧还不如鸟兽,这种看法就不对了。为什么呢?

《淮南子》在第十八讲《淮南子·人间训》里是这样解说和论述的:“夫鹊先识岁之多风也,去高木而巢扶枝,大人过之则探彀,婴儿过之则挑其卵,知备远难而忘近患”。这段话的大意是,乌鸦、喜鹊知道一年中哪个季节风暴最多,于是就将原本建在高大树端上的鸟巢迁到低矮的树枝上安窝以避风险。但这样一来,大人路过时就可随手抓到巢窝里的小鸟,小孩顺路也会从巢窝里拣出鸟蛋玩耍。所以,乌鸦和喜鹊只知道预防遥远的灾难,却不知这样一来,又造成眼前的祸患。由此可见,动物有自身本能的“能动性”,可没有“主观能动性”。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有高瞻远瞩的预见性、有“主观能动性”。

因此,“鹊巢知风”就揭示出这样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即“能动性”和“主观能动性”。对动物来说,不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虽然动物也有“能动性”,但是不能称之为“主观能动性”。动物的活动和“能动性”与它的生命活动是同一的,不具主观性。“鹊巢知风”,似乎也表现出某种“目的性”、“计划性”,能提前采取趋利避害的行动,可这只是动物在长期适者生存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本能,它和人的有目的的自觉活动有天壤之别。“主观能动性”为人类所特有,一切动物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打下它意志的烙印。

“主观能动性”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这个社会主体能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人能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这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就构成人类区别于自然界其它动物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只有人类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高瞻远瞩的预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通过实践的过程,利用自然及社会规律、去为实现自己的计划方案和战略目标服务。

为了进一步论述人有思想、有高瞻远瞩的预见性、有“主观能动性”这个哲学的基本问题,《淮南子》在第十讲《淮南子·缪称训》中是这样以典论理的:殷商末期,商纣王的叔父箕子佐政时,见纣王每每进餐非用象牙筷子不可,就哀叹不已。预感到纣王用象牙筷子必然还会有玉杯相配的奢求,君王这样奢侈贪欲下去,开不良风气,将会导致国家灭亡;鲁国不能杜绝殉葬恶习,改用木偶人殉葬,令主张“重孝养、轻丧葬”的孔子对这种不仁德的殉葬之风心痛叹息,诅咒那些不仁的推行者将断子绝孙。以上两种预见最后果然成真。所以,圣贤之人看到事物的征兆,就能预知到事物的结局。有了预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见微知著,正确处理好“远虑”与“近忧”的关系,才能化险为夷,变被动为主动,防患于未然。

因此,《淮南子》在第十八讲《淮南子·人间训》中说:“居智所为,行智所之,事智所秉,动智所由,谓之道”。这意思说,静居时知道在做什么、行动时知道该去哪里、办事时知道所依原则、举动时知道来历缘由,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叫掌握了“道”的精髓。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既有“顶层设计”,又懂“底线思维”,掌握和运用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高瞻远瞩,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运筹帷幄,牢牢把握处事应变的主动权。

谈古启今,以史为鉴。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交汇形成的独特历史景观之中。在“两个大局”的正确判断和指导下,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和各行各业据此发挥高瞻远瞩的预见性和“主观能动性”,做好“顶层设计”,就能围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构建的新发展格局和新蓝图行稳致远。

吸吮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高瞻远瞩做好“顶层设计”,未雨绸缪注重“底线思维”。抓住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新时代中国强起来的战略机遇期和风险高发期来对待和筹划,统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视野和气势,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