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养育的北魏“好人”赵琰

周 强

版次:03  2023年08月2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统治中国北方的鲜卑族政权,初期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后迁都洛阳。《魏书》是一部记载北魏历史的断代体史书。二十四史中,大都将社会中行孝道,重养亲的孝行者集合在一个篇目中进行记述,篇名或为《孝友传》,或为《孝义传》,或为《孝行传》,唯《魏书》作《孝感传》。《魏书·孝感传》所记都是当时的中国北方“好人”,其中第一位即是淮南养育的赵琰。

赵琰,字叔起,秦州天水郡人。秦晋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关陇地区陷入无休止的战乱。赵家乳母为淮南人,因为战争被掳掠西北。淝水战胜后,为南方赢得数十年的和平时期,于是赵琰“为乳母携奔寿春”。寿春乡风朴实,民俗纯正,历史上早有流传。不晚于北宋的《寿州图经》记载,当地“其俗尚武,稍习文辞,务俭勤农,知慕孝行”。这个评价是对千百年来寿县乡风民俗好传统的高度概括。其后北宋《太平寰宇记》亦称,寿春“山川风气刚劲,故习俗尚朴,民力耕桑,性率真直,人尚节义”。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少年时代的赵琰形成了“塞天地而横四海者,唯孝而已”的思想认识。

14岁时,赵琰的世界观已经基本形成,这时他从寿春回到天水故乡。此后赵琰对父母向来是精心奉养,茶水饭食,必定亲自调弄。出仕后也笃行孝义,将父母一直带在身边,精心侍奉。

赵琰出仕后,官阶并不高,最初任兖州司马,相当于省军区参谋。后来转任团城镇(今山东沂水县)副将,相当于军分区副司令员。北魏献文帝皇兴年间(467-471年),赵琰调至京师平城,担任淮南王府长史,相当于王府总管家。说来也是巧合,寿春是汉魏晋诸朝的淮南国王都,赵琰是从南方的淮南国王都走出,最终又进入北方的淮南王王府。

赵琰进入王府之后,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而且对王府属员要求也很严格,决不允许他们仗恃特权,发生任何欺压百姓的行为。京城一度缺粮,王府奴婢准备将碾粟筛出的瘪谷拿到市场去卖高价,赵琰看见后,将她们狠狠地训斥一顿,责令留下瘪谷供自己食用。赵琰派人为王府购买耜刀,回来验收时发现多了6把,他立即让人送还主人。货主从来没见过像这样公平买卖的王府官员,非常感动,坚决不收退回的货物,赵琰命人将耜刀放下就走。

赵琰曾送儿子赵应到冀州订亲,随从在路上偶然拾到一只羊,走了30里后,赵琰发现多出的羊,问清缘由后,赵琰很生气,责令仆人立即将羊送还原处,交给失主。一行人在路边酒店用膳,店家上的菜里有羊肉汤,赵琰无意中听说食材是顺手牵来的“无主”之羊,于是始终不愿就餐,以示“抗议”。

鲜卑族最初是游牧民族,风俗禁制很严,规定大臣以及大臣的亲属死后都不能归葬故乡。赵琰的父母在平城去世,之后的30多年中,每到祭祀拜献的时候,赵琰总是为不能归葬双亲之事而感忧愁,因此逢年过节总不接受子孙庆贺。随着赵琰年纪渐高,他的孝顺之情也愈重,感叹岁月推移而迁坟无期,于是不吃盐粟,断除众味,只吃麦食,80多岁时在平城去世。北魏迁都洛阳后,其子赵应才有机会将祖父母和赵琰的骸骨迁还故乡天水安葬。

赵琰辅佐的淮南王拓跋他是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的孙子,“身长八尺,美姿貌,性谨厚,武艺过人”。拓跋他一生中战功显赫,威震南北,是一位很有作为的淮南王。赵琰作为王府长史,实际上相当于拓跋他的“秘书长”。《孝感传》中虽未记载赵琰为淮南王出谋划策的具体大事,但从他的点滴些微小事中可以窥见其大致人品。“性谨厚”的拓跋他得到孝心孝行俱佳的赵琰辅佐,正是相得益彰。拓跋他在历史上留下比较好的名声,与赵琰这位好的王府“秘书长”尽心辅佐有很大关系。赵琰在淮南王府发挥的完全是正能量作用,因此在史籍中留下的也是美名,作为普通官员能够进入《孝感传》,说明赵琰的所作所为在当时很有影响。

赵琰的世界观是在淮南形成的,淮南地区的风土人情融进了赵琰的道德涵养,因此淮南应该记住自己曾养育过的北魏“好人”赵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