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提质扩量增效” 奋力打造“制造强市”

本报记者 周 玲

版次:01  2023年08月2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也是立市之要。

近日,“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召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住建局围绕“深化二产‘提质扩量增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作新闻发布。

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省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4116”行动计划,坚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深入实施优质企业引育、优势产业壮大、产学研协同创新、数字赋能、质量提升、绿色发展等具体行动,促进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为淮南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能。

今年1至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制造业完成投资98.8亿元,同比增长90.5%。其中,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完成31.7亿元,同比增长45.7%,居全省第四位。全市技改投资完成69.7亿元,同比增长63.6%,高于年度目标43.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增速41.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位。

工业稳增长行动落细落实一揽子惠企政策。包保服务、要素对接、政策落地、升规纳统、助企解难五项行动共同发力,护航企业发展。“政策快递服务”、惠企政策引导、“免申即享”政策落实,每一招每一策都为了让企业更精准、更高效、更快捷地享受政策红利。今年以来,共兑现市财政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若干政策(免申即享类)项目资金1238万元,惠及企业144家。举办5场产销对接会,参加企业共97家,签约金额4700万元;9场市、县区两级政银企对接会,参加企业共136家,达成贷款签约金额共94.9亿元,其中为中安联合等重点企业提供30亿元中长期项目贷,金融助“实”赋“制”功能逐步显现。

数字赋能行动打造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制定印发了《淮南市实施“1234”数字赋能行动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案(2023-2025年)》。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实施全要素、全流程、全生态数字化改造,培育建设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家以上,打造省级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5个。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坚持“建平台、用平台”相互促进,实现282家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推广应用数字化软件服务包924个。

优质企业引育行动千方百计扩体量促增量。大力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截至7月底,全市共有规上工业企业879户,年度新增77户。实施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打造具有持续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体。截至目前,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70户,培育认定68户安徽省创新型中小企业。新增达因汽车、文峰光电2户企业进入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库。

科技产业协同创新行动带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加大研发投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4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户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户省级标准化示范企业。完善升级“三首”政策引导和示范应用体系,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今年以来,共新增认定5个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1个首版次软件。全市共有“首台套”33个,首版次软件5个。

绿色发展行动助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推进碳达峰工作,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新增首批次新材料2个,目前全市共5个。牵头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七个产业园区建设,谋划重点项目20个,总投资18.5亿元。全市共有国家级绿色工厂4户,绿色设计产品5个,省级绿色工厂25户。  

质量提升行动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深入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打造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优势。今年新增省级新产品5个,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1个省级新产品。全市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共15个,“安徽工业精品”10个,“三品”示范企业18家。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