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沈婷婷
在淮南寿县这片红色土地上,走出了无数革命志士,徐梦周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徐梦周参与创建了安徽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小甸集特别支部,成为把党旗插在安徽这片热土上的首功者之一。
思想启蒙
1904年,徐梦周出生在寿县小甸集李山庙。徐家是旧式封建大家庭,祖父一辈是当地的地主,家境还算殷实。父亲徐士端是家中的长子,受过很好的教育,毕业以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徐家兄弟姐妹六人,徐梦周排行老六。
在书香家庭长大,受到父亲的影响,徐梦周从小就开始上学读书。10岁左右,他和哥哥徐梦秋一起在堂叔徐子香办的私塾读经史。长兄参加过辛亥革命,经常给家里邮寄一些报纸,徐梦周在小学时就得以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进步的思想。
1919年五四运动后,革命思潮席卷而来,激荡起徐梦周立志报国的壮志。1920年,徐梦周得到姐姐的资助,进入寿县芍西国立小学上学,一年后,转入芜湖安徽省立第二农业学校学习。
求学芜湖
安徽省立第二农业学校时任校长王永湘是进步人士,学校的民主、革命气氛十分浓厚。陈独秀、恽代英等中共早期革命家都被聘请来担任教学工作。徐梦周得到恽代英的教诲,进步很快,随即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在芜湖,徐梦周还结识了人生的挚友曹蕴真,两人不仅是老乡,而且志同道合,经常一起畅谈人生和理想。
当时安徽省立第二农业学校是免学费的,在这里上学的学生大约400人,多数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他们成立读书协会,研究社会问题。徐梦周在芜湖求学期间,参加学生运动,当时领导学生运动的高语罕、薛卓汉与徐梦周都是安徽寿县籍老乡,徐梦周深受两人影响,开始接触共产主义思想,他渴望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
远走上海
怀揣着远大的理想抱负,1922年,徐梦周和老乡曹蕴真一起远赴上海,到上海大学求学。当时的上海大学是国共合作创建的,校长是于右任,很多共产党员在上海大学担任要职并任教,包括教务长邓中夏,还有瞿秋白、蔡和森、张太雷、施存统等。
徐梦周在上海和寿县老乡同学同吃同住,他们一边学习,一边成立“爱社”“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进步组织,进行革命宣传活动。1922年春天,经入党介绍人施存统介绍,徐梦周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全国党员数量并不多,安徽省仅有6位,这6位分别是:曹蕴真、薛卓汉、鲁平阶、徐梦周、毛延桢、高语罕。在上海大学革命领袖的教育和引导下,徐梦周的革命觉悟有了跨越式的进步,人生也渐渐有了明确的方向。
在上海大学求学期间,徐梦周第一次接触到了《共产党宣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样的呐喊,让徐梦周激动不已。怀抱一腔救国热血的徐梦周,和他的寿县老乡、同志一起在学习实践中探索改造社会的新路。
传播真理
“寿县在民国十一年就有二三同志的组织,当时是党的婴儿的时候”,这是1929年5月9日中共寿县县委在给中央的报告中的一段话。“二三同志的组织”指的就是徐梦周、曹蕴真、鲁平阶三人在1922年暑假返乡成立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甸集特别支部,简称SY,直属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领导。徐梦周等人在成立了小甸集社会主义青年团特支后,临时形成了中共小甸集小组。寿县建团为后来寿县建党作了组织准备。
徐梦周在上海主动与家乡进步知识青年联系,函寄《资本论》《新青年》《向导》等革命书刊,帮助他们了解进步思想。他利用暑假时间返乡教书,以教书身份为掩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传播救国真理。同时,他还利用串亲访友的机会以各种形式向老乡宣传马列主义和反帝反封建思想。经徐梦周介绍,上海大学学生方运炽、宣城省立第四师范学生陈允常、小甸集小学校长曹练白3人纷纷入党。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革命队伍的壮大,在寿县地区建立党组织的条件已经成熟。
筹建特支
1923年冬,受党中央指示,徐梦周再次返乡。在小甸小学一间极不起眼的普通教室里,曹蕴真、徐梦周、薛卓汉、王坦甫、徐梦秋、方运炽、曹练白、陈允常8个人,组织成立了安徽省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小甸集特别支部。小甸集特支直属党中央领导,曹蕴真任书记,徐梦周任宣传委员。
特支的主要任务是“对内发展党员、团员,对外建立农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领导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在特支的影响和领导下,小甸集一带的群众运动风起云涌。短短半年时间,在小甸就发展了党员二十余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甸集周边陆续成立了党的支部:瓦埠小学、城关、窑口、堰口等支部。
特支成立后不久,徐梦周又回到上海,转入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学习。毕业后受党中央派遣,长期在陕西从事情报工作。1944年,办理公务中不幸因车祸而殉职。得知此消息,周恩来将徐梦周之侄徐枫召到杨家岭面告噩耗。国家安全部在关于徐梦周生平事迹的公函中,对徐梦周的评价是“忠贞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