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和悲悯升华了生命

枣红马

版次:03  2023年08月23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这是一部印制精美的摄影诗集《生命的功课》。诗集中的《写诗的意义》可看作诗人杨珊关于诗的宣言:“写诗的意义不是成为诗人而是/让血脉的雪液流淌在人类的身躯/诗纯洁/如雪”。

就如她在诗集的自序中说的,“无论是云朵、雨滴,还是微风,都能与记忆链接,化成某种意象以洗心涤虑”,古今中外,艺术家们的心灵和大自然大都有一种深刻的共鸣。所以,现代主义艺术的鼻祖爱伦·坡才说,艺术就是“透过灵魂面纱在自然中观察到的意义”。浪漫主义诗人把大自然和诗融合,在融合中发现美,创造美,不仅沉淀为诗学,也渗透进生活、情感和思想。

那一次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雾灵山采风活动,虽然我没有跟随团队登临这座山,但读了杨珊的诗《自由》,却感觉到了雾灵山,不仅仅是自然的山,更是心灵的山。“给小草自由 给大树自由/给岩石自由 给溪涧自由/雾灵山做到了……也让风自由 也让雨自由/也让岚自由 也让天自由/雾灵山做到了”。诗人用自己的情感和生命的精神把雾灵山心灵化了,所以诗性的雾灵山提升了大自然的雾灵山,雾灵山不仅仅是生长树木和花草的山,也是生长美的山。

大自然属于美,诗也属于美。所以,法国著名诗学家马利坦这样说,“美是诗的必然的关联物和超越一切目的的目的”。我在杨珊这部诗集中发现,诸多作品都是在大自然中发现生命的美,创造生命的美。她在“荒地”看到的不仅仅是“杂草丛生/野卉滋长”,而用心灵看到是“自由奔放的生命力”(《荒地》)。她在“花草之间/山水之间”,用心灵体会到的是“无处不在”的“韵律”。她在“早春里”,听到的是“一首恋歌”,“从湖畔穿过”,“径直向人间”(《路过早春》)。“一朵花香了一个阳台”,“那朵叫做蜻蜓的花/曾经 照亮过她的笑容”(《阳台上有一只蜻蜓》)。甚至她“想在耳朵上种花”,以使“听觉的领土不再荒芜”(《耳朵上的花田》)。

杨珊认为,“爱与悲悯是艺术创作的底色”。爱,其实就是悲悯。据说,有人问弘一法师爱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爱,就是慈悲。”这是大师基于佛学对爱的理解,也是极富情感力量的回答。

杨珊的这部诗集,充溢着诗性的悲悯力量。《写给小枣》是献给自己在犬类收容所领养的小奶狗的诗。诗人认为自己与小枣有“不解的缘分”,而想起那两只被坏人伤害的小狗,则感到与小枣是“再续前缘”。“你最淑女的样子——/枕着我的鞋子如梦,枕着诗和远方”。《刺猬之死》一诗描写了因为修路而令“一家三口”惨死的过程:“路南是垃圾场 路北是荒野/生活在路北的刺猬需要去路南觅食/求生之道亦是地狱之门//每天 刺猬横尸不断/最后三只陆续惨死后/这条路再也没有见到过刺猬//那三只也许是一家三口……”。悲悯不是喊叫出来的,而是通过诗性的构思,在叙述中表达出来的。

精神的生命会表现出不同的层阶,有不同的境界。而杨珊诗集中表达的诗性的美、诗性的悲悯,则升华了精神生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