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两强一增” 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本报记者 苏 强

版次:01  2023年08月23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日,记者来到谢家集区杨公镇陈庙村的妙品鲜家庭农场无花果园,看到枝条间一枚枚硕大的无花果圆润可爱、让人爱不释手,农场种植的近200亩无花果已次第成熟,进入到了采摘季、丰收季。

“在采摘无花果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观察果实外形,像已经有斑点的无花果,一定要第一时间采摘下来,以免无花果腐烂,招引蚊虫,导致更多的无花果遭殃。”仔细查看了无花果成熟状况后,谢家集区农业科技特派员王化山现场向农场负责人提出了采摘注意事项。

“目前是农作物生长旺盛期、成熟期,也是农作物田间管理的关键期。”谢家集区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两强一增’行动要求,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及时指导群众做好田间管理,努力为农业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部署,要求‘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淮南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了《淮南市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采访中,市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同志介绍:“我市各有关部门多措并举扎实推进‘两强一增’行动落细落实,引领带动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全面加速,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全市夏粮面积322.54万亩,夏粮产量122.52万吨,居全省第6位。一产增加值61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畜产品总量14.43万吨、同比增长6.87%,蔬菜产量37.12万吨、同比增长2.4%,水产品产量9.61万吨、同比增长3.98%。寿县、凤台县获评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建成淮南市名特优农产品上海展销中心,成功申报皖北大豆产业集群和沿淮糯稻产业集群,八公山镇进入2023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注重粮食安全,坚决扛稳政治责任

我市持续深化一产“两强一增”,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认真抓好春季田管,强化小麦赤霉病防控,全市统筹小麦赤霉病财政资金4582.7万元,开展防治646.4万亩次,统防统治率88.5%,筑牢了夏粮丰收基础,全市322.54万亩小麦和24.43万亩油菜实现颗粒归仓。夏种工作6月底全面结束,总面积达471.5万亩。

注重发挥科技力量,不断赋能农业发展

我市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上半年科技特派员服务企业数1444个、针对农户技术培训28461人次、转化科技成果数779项。我市强化种业强市建设,建立了8家市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对凤台淮王鱼、潘集酥瓜、寿州香草等种质资源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推进种养业提质增效,发展优质专用小麦276.5万亩、优质专用水稻365万亩。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9万亩、绿色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面积550亩。加快推进数字赋农行动,推荐安徽凤台牧原农牧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申报安徽省2023年数字农业工厂,新增数字农业农村应用场景9个。

注重推进机械强农,持续夯实农业基础

我市加快农机研制补短板,今年有三项农机研制补短板任务进展顺利,其中新型智能户外烘干机、智能微型旋撒一体机已研制出样机。加快“三中心二基地”建设,新增水稻育秧中心26个、烘干中心10个、农事服务中心3个。加快推进全程机械化,今年以来累计受理农机补贴申请7464台,新增机械化育秧设备332台,插秧机2221台。小麦机收率达99.9%以上,水稻机插秧率达到56.25%,同比提高11.8个百分点。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2022年项目全部完成验收工作,2023年已建设面积0.925万亩。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