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婷婷
古稀之年的曾家英出生于革命干部家庭,从小耳濡目染祖辈和父辈乐善好施、为国为民牺牲奉献的精神,优良的家风塑造了她乐于助人的品德。1996年,曾家英退休,本可以过上清闲自在、含饴弄孙的好日子,可她却有了新的目标——开始了爱心助学路。
潘集区架河镇齐王庙小学地处偏远,是曾家英祖辈战斗过的地方。在校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因为家庭贫困,不少孩子缺衣少穿,曾家英从中挑选了几个家庭特困的孩子进行长期资助。慢慢地,她捐资助学的地方延伸至其他县区,甚至其他省市,这条捐资助学路一走就是26年。一批批孩子顺利完成学业,一个个家庭满怀感激。目前在淮南凤台县和谢家集区,还有她长期资助的多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安庆、六安、合肥等地,她资助的多名贫困学生从小学读到了大学;在四川、青海和西藏,她资助了甘孜州石渠县格蒙寺孤贫学校等地方的藏族贫困学生。2005年和2006年,曾家英两次前往海拔4000多米、没有公路、没有水电的藏族学校看望她资助过的孩子。
曾家英每个月有五千多元退休金,每月退休金一到账,她就会对照资助的孩子地址,把资助款和衣物日用品等物品一一寄走,深怕耽误了那些贫困孩子们的生活,而她自己只留下500元生活费。曾家英有如此底气都是因为家里老伴支持、孩子们孝顺,水、电、燃气等费用由儿子网上缴纳,米、面、油生活物资女儿们送到家里,逢年过节儿女都给她钱,让她想怎么捐就怎么捐。没有了后顾之忧,曾家英的助学路更是一路顺畅。
除了捐资助学,对于周边家庭突发贫困或者遇上国内外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曾家英总是第一时间到市红十字会捐款。即便没有特定的捐款对象,她每隔一段时间也会把节省下来的钱送到市红十字会,委托市红十字会帮她捐出去。26年来,曾家英捐资助学、爱心捐款等已累计达一百余万元。
曾家英的子女在母亲乐善好施、牺牲奉献精神的影响下,不仅都毫无怨言地支持,也努力奋进,传承了宽厚仁爱、乐善好施的良好家风。曾家英家庭今年荣获“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