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长江工业文化 赋能城市工业发展

马鞍山日报记者 高 莹 通讯员 唐 夙

版次:A01  2023年08月21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江水滔滔,岁月悠悠。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依江而建、因江而兴的马鞍山孕育出繁盛耀眼的长江工业文化。

在这座城,中国第一只火车轮箍、第一套高速线材、第一根H型钢接连产出,中国钢铁第一股成功上市,深深地挺起了中国钢铁的脊梁。最近,随着安徽省首部工业题材话剧《炉火照天地》的各地巡演,也让更多人知道,是马钢一举打破高铁车轮被国外垄断的局面,为高铁穿上“中国跑鞋”。

在这座城,谈论长江文化必绕不开工业文化,工业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2023马鞍山首届长江文化论坛上,与会嘉宾们深入研讨、挖掘马鞍山区域长江工业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感叹“马鞍山正书写另一种散发着金属光焰的诗”。

矗立在长江之畔、素有冶金业“江南一枝花”美誉的钢铁工业基地——宝武马钢,留存着璀璨的长江工业文化,描绘了马鞍山这座城市工业史上波澜壮阔的画卷。

“宝武马钢是马鞍山工业发展沃土因‘智’蝶变、因‘新’跨越的一个生动缩影,不仅见证了马鞍山工业文明的崛起,也体现了敢为人先、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市经信局产业政策科科长陈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近年来,马鞍山市高度重视工业文明历史的挖掘和工业文化传承,并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亮点颇多,凹山地质文化公园和薛家洼生态园是典型代表。

增强经济增长韧性,挖掘文化产业发展潜力。陈晨说,下一步,市经信局将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光伏及储能产业集群发展,以及节能环保、新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持续开展产业链对接活动,帮助企业扩订单、补链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政策的协同配套,逐步构建支持工业文化发展的政策体系,积极完善支持政策,调动工业企业积极性;完善工业遗产保护政策,明确产权所有者破坏、拆卖工业遗产等行为的惩罚性措施,落实好日常维护资金和管理部门,做好宣传工作,提高产权所有者保护意识,充分将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转化为品牌价值、经济效益。

如何把长江工业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市经信局科技与装备科科长李云尉认为,马鞍山工业发展重在转型,贵在创新。近年来,马鞍山市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智能化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机器换人”,依托羚羊工业互联网等智库,不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马鞍山市已拥有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3个,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90户。

“我们正在以实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全覆盖为目标,学习‘杭嘉湖’的先进理念和工作做法,加大力度解决工业企业在智能化转型升级中的难点、堵点、痛点。”李云尉表示,接下来,市经信局将深化智能制造诊断结果应用,加快工业企业“智改数转”,持续打造标杆示范,力争到2024年新建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户、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5户、省级智能工厂10家、省级数字化车间30家,进一步提升全市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继续统筹推动制造业三年倍增攻坚年各项任务落地落实,为推动马鞍山市工业发展、赓续长江工业文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