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逐“绿”而生 向“绿”而行

蚌埠日报记者 杨露露

版次:A01  2023年08月21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夏末秋初,碧水环绕,万木葱茏,在“靓淮河”公园,出席2023海峡两岸(安徽)旅行商大会的嘉宾们按下快门,将幸福定格,纷纷喊出:“‘河’你一起很幸福。”

淮水汤汤,奔流不息,曾给淮河两岸带来万千苦难。一条河,一座城,时间轮转,从“治淮”到“靓淮”,蚌埠系统推进总投资53.48亿元的蚌埠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幸福河湖的模样越发清晰。

蚌埠山水相依,河湖众多,绿水青山中蕴藏着人民生活的福祉。新时代十年来,蚌埠自觉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责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深入开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等生态改革,夯实生态根基,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努力建设幸福蚌埠。

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8月15日确定为全国生态日,标志着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彰显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和全面行动。

今年以来,聚焦源头管控,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强力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攻坚、烟花爆竹禁燃禁放、秸秆禁烧,实施遏制臭氧污染“夏病春治”、扬尘污染强化治理。对照生态环境部领导赴各地突击检查指出问题,举一反三,主动自查和交办环境问题3000余件。

来自蚌埠市生态环境局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全市PM_2.5平均浓度40.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1%;PM_10平均浓度71.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74.6%,同比提高5%。综合分析,全市空气环境质量评价六项指标、空气质量指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均全面改善。生态环境部最新通报显示,蚌埠市上半年空气质量变化位列全国第15名。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取得突破。天蓝、水清、地绿成为幸福生活“标配”。时至今日,位于淮河两岸的蚌埠人民深切感受到,在人水相亲、以水兴城的“幸福拼图”里,人人都是生态红利的获益者。

“我们以高效率和高标准推进全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暨工业聚集区‘环保管家’服务工作,积极构建运转顺畅、多方共赢的园区‘环保管家’服务新样板。”蚌埠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沈三保表示,通过统招分签,全市6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和3个工业集中区招引园区“环保管家”,目前已进驻服务。

从绿色生活方式到绿色生产力。依托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等国家战略平台,蚌埠加快调整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硅基生物基新材料等绿色产业,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近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发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号令。

“奋进新时代新征程,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以设立全国生态日为新的开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沈三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