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有颗“合肥心”

合肥晚报记者 乐天茵子

版次:A01  2023年08月21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若列举近三年合肥最亮眼的产业,新能源汽车必占有一席之地。今年7月,中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值得一提的是,这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能源汽车上,所搭载的动力电池来自中创新航合肥生产基地。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合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33.2%,新能源汽车产量29.9万辆,同比增长4.1倍。想要了解合肥产业这三年的发展,不妨将目光聚焦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窥一斑而知全豹,更真切地了解何为“合肥速度”。

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又多了一个双向奔赴的故事

走进中创新航的展厅,迎面而来的是一整面墙的证书——20张发明专利证书和64张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这是中创新航实力的展现,作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科技企业,连续四年动力电池装机量实现倍数级增长,已成为全球动力电池企业中发展最快的企业之一。

对于企业而言,“选择合肥,源于双向吸引。”

2021年,中创新航合肥生产基地在长丰下塘注册成立,注册资本金50亿元, 基地规划总产能100亿瓦时。与早落户数月的比亚迪合肥基地之间,只有十分钟不到的车程。“在落户之前的洽谈中,我们就能深刻感受到合肥这座城市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视。”40岁出头的史春晓,之前在常州工作,项目落地后他来到了合肥。那时候,作为项目负责人的他,每周六都受邀和相关部门坐在一起开会讨论项目推进进度。“挺感动的,职能部门为了企业的事设置‘计划表’,主动参与到各项工作中,为企业减负。”史春晓说。

一次次上门服务过程中,史春晓和团队感受到了“宾至如归”般的温暖。中创新航合肥生产基地的速度,同样可圈可点:签约3个月后开工,开工11个月后投产,“一期10亿瓦时项目于去年10月份投产。二期10亿瓦时项目于2023年3月份投产。目前,三期10亿瓦时项目已签约,投产指日可待。”

今年7月3日,在广汽集团的工厂内,中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中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时刻,是中国汽车工业70周年的最好礼物。”守着直播的史春晓和团队成员听到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的发言后,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这辆意义特殊的新能源汽车上所搭载的动力电池正是来源于中创新航合肥生产基地。“这只是一个起点,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产品从合肥出发。”史春晓告诉记者,在规划中,合肥生产基地的辐射范围是长三角。“这是结合了区位、产业氛围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的远景规划,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一员,非常看好这座城市的未来。”

全省第一个“五位一体”供能站本月底投用

在合肥,中创新航还有一位“交往密切”的好朋友——蔚来。蔚来多款车型搭载的电池都是中创新航的,比如大家熟悉的EC7、ES6等。不仅如此,奇瑞、安凯等知名皖企都是它的“朋友”,而这组数据也能展现这家企业的行业地位:今年一季度,中创新航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上升至8.01%,仍排名第三。今年3月,该公司的国内市占率达到10.28%,首次超过一成,创历史新高。

与中创新航在同一条路上,全省第一个“五位一体”供能站皖能综合能源港刚刚进入试营期,本月28日它将正式投入使用。

在这里,汽柴油、天然气(LNG)、燃料氢、充(换)电、光伏、商业等多元业态的综合能源销售业务兼备。据介绍,正式投运后每日最大可满足100辆LNG汽车、15辆氢能源汽车、800辆汽柴油汽车、60辆充电汽车、300辆换电汽车的供能需求。“以换电来说,整个过程只需要20秒。”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选择停留充电,车主也不用担心无处可去,“能源港内设置了专门的休息室,可阅读可纳凉。”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合肥一方面持引培并举、壮大产业规模,一方面拓展场景应用,优化产业服务。

来自相关部门的一组数据显示:在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上,合肥2023年上半年已建成充电设施13.4万个(车桩比约1.3:1),换电站67座、推广换电车型1.1万辆,年底前实现行政村、城市小区、旅游景点充电设施全覆盖。

未来要联动全省打造研发、测试等产业生态体系

接下来,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合肥计划做四件大事。

首先是打造引领行业的创新生态。合肥将聚焦国家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战略布局,链接中国科大、合工大、“科大硅谷”等创新资源,运用“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方式,攻关汽车芯片、固态电池、氢燃料电堆等关键技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

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是合肥的王牌产业,还被视为安徽的首位产业。为此,合肥将聚力打造辐射全省的产业生态——一体化构建“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产业格局,加快推进大众安徽一期、比亚迪三期等整车项目,联动全省打造研发、测试、制造、销售、核心零部件等产业生态体系,完善汽车金融、养护维修、拆解回收等后市场服务业态。

以汽车金融为例,在肥多家银行机构结合汽车行业特点,在产品创新、信贷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持续强化金融支持,为产业发展蓄势赋能。比如,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在肥成立新能源汽车专业支行、招商银行合肥分行推出覆盖汽车全产业链的“银车通”服务体系、徽商银行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量身定制方案……

除了造好车,合肥也在打造全国一流的服务生态。“加快充电桩建设、测试道路开放,今年力争充换电日服务能力超30万辆,新增开放测试道路超500公里。”据相关部门透露,合肥积极打造融入全球的开放生态。“支持大众在肥布局全球新能源汽车智造中心、研发中心、软件中心,支持国轩高科、巨一动力等开拓海外市场,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化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