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岁数的人,闲暇,多喜欢盘玩“把件”,理由种种,说到底,盘的终还是一种情味,一种人生情味,一种生命情味。
我有把件二:一为竹节蝉;一为一对文玩核桃。俱为寻常之手把件,但我喜欢,于寻常、普通中,盘玩出自己的乐趣。
竹节蝉,竹节二,一只金蝉收翅爬伏竹节上。大众寻常的寓意,谓之“一鸣惊人”。对此,我很是不屑。一鸣惊人,谈何容易?有几人真正“一鸣惊人”?而且,你如果注意观察生活、思考人生,你就会发现,那些“一鸣惊人”者,也大多是昙花一现者,其来也快,其去也疾。“一鸣惊人”,对于多数人来说,更大程度上也就是一份希望,一点寄托而已。
好在,有一盏希望的灯亮着,总还是好的。
我喜欢“竹节蝉”,喜欢的是它的造型,是它彰显的自然质素和内蕴的文化含义。
竹节二,坚实、硬朗、圆润,这样的竹节,大凡竹的品性,全然内蕴其中矣,如不屈不挠、清雅高洁、谦虚忠诚等;蝉,雕刻细腻,形象、生动,是一只卧蝉,安静极了,仿佛正在“禅思”;但又静中寓动,大有展翅欲飞之态势。闲暇之时,我常常将其把玩手中,一边行走,一边就浮想联翩:想到江南,想到江南的夏天,大片的竹林,郁郁葱葱,竹枝上爬满了蝉;蝉声阵阵,飘洒如雨;蝉声,嘹亮却不聒噪,仿佛那些清清凉凉的竹,给人一种碧茵茵的感觉,给人一种温润的质感。
所以,燥热的夏日,盘玩着一只竹节蝉,心中仿佛也生发出阵阵清凉。满脑子里,想着的是江南的美好。
竹节蝉,另有一种寓意,谓之“知(知了)足(竹子)常乐”。我觉得,这个寓意好,平易、朴实,寻常之人,不就是大多安于此状吗?
文玩核桃一对,是朋友送的,原生态的薄黄,经年盘玩下来,已然变为深透的紫红色,圆滑、润泽,光亮莹莹,手感好极了。
盘玩核桃,是有科学道理的。其最基本的功用,我觉得就是能够活动手指,使手指变得灵活,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不至于过早手指僵化。另有更高层次的功用,据说在盘玩的过程中,因不断触动手指、手掌的穴位,带动血脉贯通,以利身体健康。此等功用,颇为深奥,只好留待学有专长的科学人士去解释了。于我,更认可的,却是上一层功用。
中国人喜欢凡事“意义”化,一对文玩核桃,除却现实功用外,人们更多地赋予了它某些精神层面的意义。
不自量力的人,谓之“旋转乾坤”。乾坤,竟然如此之小?若然如此,人人也就可做天地的主人了。太过虚妄,太过狂妄,因此,我们只能说这样的人“不自量力”。人老了,所有的理想,都变成了现实的尘埃,散落一地。不客气地说,大多数人,就是“一地鸡毛”。年轻时,尚无大作为,年老了,盘玩一对文玩核桃,就自认为能“旋转乾坤”了,阿Q乎?痴人乎?
有一种意义,我倒颇为欣赏。他们说:文玩核桃,因“核”与“合”同音,有合气、团圆的意思,寄予了“阖家团圆”的寓意。是常人的寄寓,是普罗的追求,大好。
于我而言,盘玩文玩核桃,更想追求一种“珠圆玉润”。人生,即如一件玩件,需要不断打磨,而盘玩文玩核桃,就好似一个打磨人生的过程:它需要一种持久力,一种耐力,一种定力;它盘出的是一种安静,一种内敛,一种圆润。
人老了,仍需要不断“打磨”,打磨自己的性情,打磨自己的生命质感,直至“珠圆玉润”——虽垂垂老矣,但却依然让生命圆润可人,乃至于熠熠生辉。
让生命的质感,照亮自己,也福泽周围的人——如此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