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战天斗地精神

本报记者 张 静

版次:02  2023年08月21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能够参加纪念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大会,作为一名水利人,我深感自豪!”8月20日,从纪念大会返回,寿县水利局局长李善奇感慨,寿县的发展与“水”息息相关,治水灾、除旱魔是寿县140万人民的共同心愿,寿县人民战胜了一次次水旱灾害,主要得益于淠史杭灌区水利设施建设丰硕成果。

寿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水利大县。1958年,宏伟的淠史杭工程建设拉开序幕,寿县人民凭着冲天的热情,千军万马干水利,到1961年,初步建成六大灌区,全县灌溉面积由建国初期的40万亩扩大到70万亩。202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58万亩、位居全省第一,粮食总产177万吨,实现“十九连丰”。

收看了纪念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大会报道,已是89岁高龄的寿县退休干部赵传玉回忆起当年兴修淠史杭工程的峥嵘岁月,眼睛潮湿了:“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都是带着自家的菜罐子上工地。大家都想抓紧修好水利,多打粮才能吃饱饭。”老人说,那几年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淠东干渠开挖工地上的活很重,一天却只有两顿南瓜稀饭,“可也一点都没影响施工进度,全靠干部带头、人人争先。”

赵传玉说:“直到今天,俺还经常梦见大哥,赤脚趟在冰水里,趁着月亮头挥锹理水,为第二天大批人马上堤垫路。”他的大哥叫赵传忠,当时是沛东公社隐北大队宋台队的生产队长。由于超负荷的劳动,当年累倒在工地上,再也没能够站起来。

淠史杭工程建成后,赵传玉成为淠东灌区的一名管理者,一直干到退休。他告诉记者:“有了淠史杭,丰收有保障。现在灌区发展成为‘淮上粮仓’,俺们要感谢党和政府,同时也要发扬过去勒紧腰带干水利的精神,把淠史杭建设得更好!”

纪念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大会的胜利召开,在淮南大地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淠史杭工程是一座精神丰碑,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精神,与老区精神一脉相承,必将激励江淮儿女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淠史杭工程使淮南人民脱贫致富,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市水利局负责人朱明告诉记者,将以“65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不断弘扬和传承战天斗地精神,让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水利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