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模式”交上高质量“生态答卷”

——我市探索采煤沉陷区治理转型发展之路

版次:01  2023年08月21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记者 刘银昌

水草丰美、湖水清澈,湖边绿草如茵、游人如织,秋风吹拂、湖中芦苇欢快地摇曳,植被覆盖率达75%以上。世行贷款淮南市九大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治理范围共计9.3平方公里,将昔日满目疮痍的采煤沉陷区建成湿地公园、观光游览园,该项目成功入选全省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40周年纪念典型案例。

这是我市积极探索采煤沉陷区治理“淮南模式”的一个缩影,更是一个典型!

淮南市域现有国有煤矿企业3家,采煤矿井17对,采煤沉陷区涉及凤台县、大通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潘集区、毛集实验区,截至2022年底,沉陷总面积43.88万亩,沉陷面积持续扩大,每年仍将新增沉陷面积约1万亩。

市委、市政府坚持绿色转型发展理念,把采煤沉陷区治理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生态工程和发展工程,全力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近年来,累计建成安置点64个,搬迁居民约17.4万人,治理沉陷区面积8.1万亩。

压实治理责任,合力推进综合治理

2020年8月以来,市委、市政府通过市委常委会会议、市委专题会、市政府常务会、市企联席会、市企会商会、专题调度会等常态化研究部署推动。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多次赴现场调研、督查督办工作开展情况,督促推进综合治理工作。

科学编制规划,在《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设专门章节统筹规划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在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专项规划中,明确“十四五”期间全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建立项目库和任务清单。动态掌控信息,建立采煤沉陷区居民基本情况一户一册、采煤沉陷区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实施采煤沉陷区沉陷情况动态监测。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市政府与采煤企业签订年度采煤沉陷区治理责任书,督促企业实施采煤沉陷区基础设施修复和综合治理项目,2020年至2022年实施项目128个,2023年实施项目28个;督促企业设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专户,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19.42亿元专项用于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2020至2022年支付沉陷区群众青苗补偿费约13.79亿元;优化采矿方案并逐年实施,“十四五”期间全市预计减少沉陷面积约6166亩,2021年至2022年,已减少沉陷1500余亩,2023年计划减沉2353亩。争取政策支持,2021年以来,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一期等5个项目成功申报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1.7亿元。

实施避险搬迁,满足群众居有定所

凤台县永幸河北岸,几十栋高楼,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这是安徽省规模最大的采煤沉陷区避险搬迁示范区——凤凰湖安置区,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居住区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目前已搬迁入住群众近5万人。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