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的文化历史舞台中,中国是唯一一个文明没有断流的国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所阐述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最先概括的即是“突出的连续性”。而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也孕育了许多的地域性、民族性的优秀文化。楚文化就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具有八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楚文化的精神特质进行研究阐释,对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增强区域文化认同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楚文化既包括从楚地挖掘出来的物质文化遗产(诸如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中众多陈列文物),更包括楚地人民创造又流传至今的精神文化。楚文化辐射地区非常广泛,大致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其早期发源的中心地区是在当今湖北省、河南省西南部;晚期中心地域在河南省东南部、江苏、浙江和安徽北部等地区;湖南、江西、贵州、云南、广东等部分地区也受到了楚文化影响,由于其广阔的辐射和影响力,使得楚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出土文物和流传至今的古籍艺术等许多领域我们都可以窥见当时楚国文明之发达,那么楚文化的精神特质有哪些呢?
最为突出的是楚国人民开拓进取的精神品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有蛮夷,以属华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是《左传》中记述的古楚先民的创业过程。早在公元前11世纪,楚人先辈就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起初楚地积贫积弱,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楚居》中记载了“鄀国盗牛”的故事,尽显了当时楚国之艰难,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成泱泱大国。到春秋之时,楚国国力空前强盛,东汉政论著作《桓子新论》中称楚郢繁盛“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曰朝衣鲜而暮衣敝”,描述了楚国都城的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正是凭着楚人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楚国才能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成就问鼎中原、战国七雄的奇迹。
不仅是开疆扩土,包括在治理制度、文学艺术上,楚国人都有着开拓创新的典范,譬如中国最早的县制就是由楚君开创的,秦朝设县都在楚之后;再譬如楚辞这种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体裁由屈原开创,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对其做出了“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的高度赞美。这些辉煌灿烂的文化不仅辐射了当时的大部分诸侯国,也一直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直至后来,唐诗宋词元曲国画,都体现了楚国文化风格的影响。
楚国大地自古以来的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品质深深福泽了中华大地,直至今日,我们所倡导的奋斗精神都与其一脉相承。在今天,我们既是楚人后代,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当传承开拓进取的精神品质,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贯彻,让楚文化中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转化为新时代的奋斗精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力量。
其次是楚人博采众长的开放胸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中,楚人对其他民族的偏见最少,并主张民族融合,强调兼容并包,而楚国也是为数不多的能融合其他民族包括来自南洋、西方文化的诸侯国。在楚国初创时期,楚王没有与周王室的血缘姻亲关系可以依附,也没有辽阔的疆域可以倚仗,只有积极主动地采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学以致用,用包容众长的博大胸襟,以达国富民强的目的,形成了楚地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这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楚人充分利用位于黄河、长江两大文明交接带的地利之便,兼采华夏与蛮夷之长处。楚地身处南北文化交流的中间地带,楚文化的类型是与蛮夷文化、诸夏文化不同的第三种类型,亦夷亦夏,又非夷非夏。楚国虽然在政治上未能完成统一大业,但汇聚了多种文化成分的楚文化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干流,世人都知“汉承秦制”,其实是指其在政治制度上沿袭了秦朝,但是在文化上,却是“汉承楚风”的,无论是老庄“无为而治”的思想,还是从楚辞发源而来的汉赋,亦或是汉服乐舞都是和楚歌楚舞一脉相承的。以楚文化的支柱性代表青铜冶炼为例,正是楚人学习吴越地区的技术发展改进而来,最终达到了楚国青铜炉火纯青的高超技艺。
楚国善于学习,也乐于接纳。楚曾伐鲁,鲁国为了避免战事,答应奉送楚国技艺高超的工匠以平息争端,楚国欣然接纳,即刻退兵,并善待工匠,学习了先进的技术,对楚国的手工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楚都寿春,作为晚期楚文化的代表地,因国宝重器、金玉珠宝、兵甲车器、日用工具以及工匠技艺、文赋书简等楚文化精华的毕集而成为三楚的中心,从众多重器文物中都可窥见楚国文化的博采众长。又如楚人崇凤,凤图腾是楚文化的代表性标志,而凤集合了所有鸟类的体格特征而被称为百鸟之王,其中所蕴含的融合理念也深深渗透进中华民族的血脉和胸襟中。当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我们更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随着国际合作不断推进,我们更应当将楚文化中这种博采众长的开放思想传递到全世界,从而使我国获得更多的国际认同感。
最后,崇尚和谐是楚文化中影响中华文明最为深远的精神特质。在楚文化中,老庄哲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出身楚地的庄子,以其天马行空的散文和雄奇瑰丽的想象,写成了许多独特怪诞的寓言故事,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李白、苏东坡等文化大家都十分佩服庄子的散文,他们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文化观念。尤其在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当今世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老庄哲学倡导“天人合一、顺其自然”与我国当今所倡导的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发展观相统一,与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相契合。当今世界,所有国家都在地球村这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应该成为国际的共同认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以身作则,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保护自然与生态环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们应当传承这种优秀的文化观念,不断推动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和谐发展的精神理念从中国走向世界,展示中国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而“天人合一”绝不是先哲仅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其中的内涵和外延极其丰富。它是楚地人民在与自然打交道以及在日常交往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理念,一种慎终追远的历史理性,以求“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的责任意识,对中华民族的根性品质起到了深厚的塑造作用。中国崇尚和谐,无论是自然观还是伦理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发表的演说:“中华民族传承和追求的是和平和睦和谐理念。我们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侵略、欺负他人,不会称王称霸。”
综上,开拓进取、博采众长、崇尚和谐是楚文化中最为显著的精神特质,这些优秀的品质不仅使楚国国祚绵长,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不断地弘扬与发展,已然成为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与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注重“两个结合”,尤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更高要求。从马克思主义视域来看,文化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又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或者阻碍作用。我们要发挥楚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美好安徽建设中的作用,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发挥楚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和促进作用。及此,只有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加强理论研究和阐释,保护楚文化的遗产资源,弘扬楚文化的精神内涵,宣传楚文化的优秀成果,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方可最大程度地凸显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