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化到大众化的力作

刘 全

版次:03  2023年08月15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应克荣、陈瑞康《时间里的中国智慧——二十四节气研究》(以下简称《二十四节气研究》)一书,总体上从概述、由来、节气与民俗、节气与诗歌、对外传播、传承、创新七个方面进行科学阐述,是研究二十四节气的力作,是科学化到大众化的力作,是专业化到通俗化的力作,是传播中国农耕文明的力作。如何发挥《二十四节气研究》的当代价值,为淮南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作用,为淮南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应当在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为二十四节气这个淮南城市名片提供了文化支撑。2017年、2020年两次全国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研讨会在淮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社区、群体代表围绕二十四节气传承、实践研究、传播经验分享等议题深入交流,探讨进一步加强合作、拓展深化保护工作的途径及措施,以便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二十四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的诞生地,淮南已成为国家非遗中心开展二十四节气工作的坐标。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是淮南城市的名片,是淮南文化发展的金字招牌,名片后面应该有内涵,招牌背后应该有支撑,《二十四节气研究》为淮南深化世界非遗二十四节气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淮南擦亮二十四节气城市名片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为淮南建设二十四节气展览馆提供了文化支撑。二十四节气与淮南源远流长。《淮南子·天文训》中第一次完整、科学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运行体系。在淮南,有非常多的二十四节气活态民俗文化传承。在夏至入伏以后,有盘伏习俗。家家户户会把储存的粮食、衣物、书籍等等统统放置在阳光下暴晒,除虫、除菌、除湿。秋分时节,准备秋收,农谚有:秋分不分,拿刀砍根,且常与中秋节的摸秋、打火把习俗融为一体。目前,淮南地区的夏至和秋分民俗已被批准为省级非遗(扩展)项目。2018年起,市政协为淮南建设国家二十四节气展览馆开展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现在市政协仍在助力寿县老博物馆改建二十四节气展览馆工作,这本书也将成为展览馆建设的文化支撑。

三是为淮南建设国家二十四节气传习基地提供了文化支撑。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存续力和代际传承,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指导下,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协调,中国农业博物馆牵头成立了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制定了二十四节气保护计划,建立传习基地。作为二十四节气第一次完整记载者——《淮南子》的发源地淮南,应该有国家级传习基地,并且把这个传习基地建设成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二十四节气的中国创造,认识农耕文明的“活化石”,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渊源和现实价值,将“时间里的中国智慧”传播开来,为广大青少年学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感受农耕文化的第二课堂和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助力。我相信淮南终将建设成为国家二十四节气重要的传习基地、研习基地,《时间里的中国智慧——二十四节气研究》将成为基地的文化支撑。

我们有信心打造有品质的科普教育传承基地,真正把这一中华文明独有的重要遗产守护好、研究好、展示好,为加快建设美好淮南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