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中国美学”中的书画研究

陈大利

版次:03  2023年08月15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研究,是一个大课题,从远古文明肇始到农耕时代兴盛,再到现代乡村振兴、美育实践,诗歌、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影视的文化传播形式一直都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

翻开应克荣、陈瑞康著作《时间里的中国智慧——二十四节气研究》,扉页上的一组彩色照片很有张力。这组照片都是淮南本地的风物,熟悉而亲切;二十四个节气点展现出物候的变迁,直观又凝练;集中拍摄于2021年,日子很特别。一图片、一诗句、一节气,与书名“时间里的智慧”高度契合。如“芒种,节序届芒种,2021年5月21日摄于洛河镇”,蓝天下金黄的麦穗颗粒饱满,沉甸甸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照片属于图像素材之一,图像学方法运用的三个步骤:描述、分析与解释,同样适用于传统书画世界中的节气文化与美学精神研究。我结合自己对相关书画资料的梳理,谈一谈几点切身感受。

第一,穷源竟流,多多益善。传统书画作品是二十四节气与中国美学关系研究中的第一手史料。如何从海量的图像资料中搜集与二十四节气文化密切相关的书法、绘画史料,是开展学术研究的第一步。最早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节气风俗与农耕文化,可以从甲骨文、金文、画像砖石、敦煌壁画、民间版画、年画、剪纸、陶瓷画等材料中寻绎。正如元稹的《咏二十四节气诗》是从文人的角度,来解读二十四节气中的风土人情,如《芒种五月节》中“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一样,王羲之的《丧乱帖》、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等书法经典,张择端、仇英的《清明上河图》等传世绘画,都可以探究作者对农业生产、节气时令的普遍关注及敏锐感受。与来自民间的书画及文人绘画的表达方式不同,清代宫廷画家张若霭的《二十四节气图》册页收入《墨妙珠林》,书画合璧,更具有典型意义。需要深入挖掘更多诸如此类的原始资料,这些资料都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

第二,跨越时空,传播久远。该书第五章“二十四节气的对外传播”,谈到二十四节气文化在日本、朝鲜、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在这些国家中与二十四节气文化相关的书法绘画作品,同样值得关注。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文化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二十四节气与中国美学研究同样可以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跨越时空。二十四节气书画作品在海外的传播研究,还有更大的拓展空间。

第三,跨界合作,数位资源。陈广忠教授提出《淮南子》的研究团队需要有天文学、数学、计算机等领域的专家加入,打破学科界限,实行跨界合作,有利于研究更进一步。搜集、整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文史资料、书画资料,也需要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充分利用电子资源,为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黄一农,早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从天文学转向历史研究,尤其是《红楼梦》研究,独树一帜,这得益于他提出的“E”考据方法,能够高效有力地验证猜想、解决问题。如何在传统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充分而合理地使用数位资源,也是本课题研究需要关注的方法论之一。

另外,从艺术实践的角度,如何围绕“二十四节气与中国美学”这一主题,打造地方文化名片,政府部门可以牵线组织更多优秀的专业人士进行书法、绘画、设计、影视、动漫、文学等艺术作品的创作,并结合生态农业、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项目,进行富有现实意义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