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东田 本报记者 吴 巍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社会治理,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大力推行网络化+网格化基层治理模式,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是建设平安城市的根本途径。市公安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目标,立足改革创新,打破壁垒、优化机制,在八公山区新庄孜街道治东社区各网格先试先行,推进“警网融合”区域社会治理试点,用网格的“小切口”托起城区的“大平安”。经过一年多试点,今年6月,“警网融合”基层治理工作在全市全面铺开。
在平台融合上构建联动新格局,给“警网融合”插上“科技翅膀”
“液化气罐堆放,周边是人员密集的居民区,一旦液化气泄漏遇明火爆炸,后果不堪设想!”6月16日,治东社区“网格员”巡查发现辖区一家火锅店堆放10余罐液化气于居民楼下,没有任何安全设施,风险隐患较大,立即通过“e治理”系统报送“警网融合”模块。社区民警快速上门工作,责令火锅店立即整改、消除隐患,并向从业人员宣传安全知识。
市公安局在市“e治理”系统内研发新增“警网融合”模块,推动警务数据与民生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细化任务清单和处置流程,实现对网格内“人、事、物”等全要素的精准定位和精细管理,成为“网格员”和“警格员”工作的有力支撑。
八公山公安分局通过“e治理”网络平台指令“网格员”、“警格员”下沉社区,常态化摸排涉及邻里、婚姻、债务等方面的矛盾纠纷。对于经年累月的疑难复杂矛盾纠纷,邀请分局“老警工作队”、社区“老娘舅”等调解组织开展矛盾纠纷联调和攻坚化解,阻断案事件恶性发展的可能。
在职能融合上提升服务新质效,给基层警务打通“神经末梢”
群众满意,是公安工作的最高标准。户籍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公园道1号小区开发商戴先生向社区民警反映,小区规划6栋、建成3栋,已有居民购买后入住,新建小区户籍地代码尚未完善,居民入户遇上了“肠梗阻”。八公山公安分局治安大队和辖区派出所民警在最短时间内对开发商提供资料精准指导、信息采集,购房者顺利入住入户,戴先生与入住居民纷纷点赞。
“事务在格中办、人员在格中管、信息在格中采、风险在格中消”。该局不断完善警格网格深度融合机制,构建以社区民警为主导,网格员为主体,社区工作者、楼栋长和治安积极分子参与的“三位一体”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同时,加强同镇、街道、企事业单位的对接沟通,完善畅通信息互通机制,准确掌握矛盾纠纷底数,全面梳理分类,切实靶向发力解难题。
在机制融合上破解治理新难题,给“枫桥经验”换上“升级版”
该局创新推出基础信息联采、矛盾纠纷联调、群防群治联组、特殊人群联扶、安全防范联宣、社区事务联治等“警网融合十联工作模式”,实现网格长派发任务,网格员签收、处置、反馈,网格长审核,任务量实时统计的全流程工作闭环。
发挥街道“网格员”收集社情民意、处置矛盾纠纷前哨岗作用和“警格员”洞察矛盾隐患、沟通处置问题快捷等作用,强化违法犯罪打击,以现案侦破为重点,以信息数据为支撑,实现综合研究,强化治安乱点整治,主导创建平安单位、平安校园、平安医院,深入开展店铺联防、邻里共治,形成警民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马某是新庄孜派出所治东社区的“三无”人员,白天社区“闹”、晚上睡楼道,成为辖区的“老大难”。“警格员”“网格员”携手,常将马某“带”在身边,想方设法让其参与社会生活,并联系医院和救助站,为其办理了医保卡,最终,辖区养老院接纳了马某。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