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有一些高校对就业率顶风作假:有家长反映,孩子学校要求“如果‘就业三方协议’不盖章就拿不到学位证”;一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透露,最近进入高招时间,学校对外宣称“90%的就业率”,但实际上今年的毕业生找工作并不理想。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据造假危害不小,往小了说这是不尊重学生,侵害学生权益,往大了说,是误导社会。
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市场需求不足,也可能是专业设置无法匹配市场需求。一方面,有些专业明明不需要这么多人,可是大学跟风开设,造成某些专业学生扎堆,就业困难也就不足为奇。另一方面,有些专业有市场需要,可是大学课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能力却不能符合社会需要,影响了企业的评价。
因此,统计高校毕业生相关的就业数据,以及对数据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就业数据可以将这些情况识别出来,并展开针对性的矫正措施。不仅如此,高校还可以主动深入企业了解就业市场,并作出及时调整,让专业设置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如果对就业数据造假,就会导致这些问题被掩盖在漂亮的报表下,让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这样的危害是持久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下一届学子如果看到这样的数据,就会对他们的选择产生误导。高等院校和毕业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学生就业好学校脸上有光,学生在就业市场受挫,最终损害的还是学校的声誉。就业数据造假,大学可能保住了自己的颜面,学生却因此会付出代价。
高校就业数据失真还会影响宏观数据,使得职能部门对当下的就业环境产生错误判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就像经济的晴雨表,数据造假会让宏观决策缺少一个真实的指标,就有可能对国计民生造成不利的影响。
说到底,高校教育不能自封于自己的小格局和小利益,因为高校教育的“产品”是人,高校教育又对接着社会。高校教育必须要有高的站位,保持自己的敏锐度、前瞻性,以及对社会的感知力和调节力。正确的应对方式应该是本着对学生、社会负责的态度积极应对,用虚假数字来消极应付,危机不会自动消失,最后不仅自欺欺人,还会祸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