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寂寞的事业,因此作家应怀有一颗甘于寂寞的心。文学意义上的寂寞并不意味着自我封闭或与世隔绝,而是审视社会万千、人性善恶之后理智而清醒的思考和带有道义意义上的发声。它要求作家于喧嚣浮躁的社会百态之中,端正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思想价值相统一的态度,自觉坚守和捍卫文学立场,既不哗众取宠,也不故弄玄虚,自觉胸怀崇高的责任感和道义感,扎根生活沃土,挖掘人性深处,以高度虔诚的态度书写自己对客观存在最敏锐的发现和最深刻的剖析。
然而,在互联网逐步普及化的今天,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面貌和生活内容均受到其深刻影响。这些披着高科技外衣的工具,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扩大了信息传播范围,在为人们工作、生活提供诸多便捷的同时,也肆无忌惮冲击着人们原本平静的心灵。几乎在一夜之间,人们视野大开,对待许多问题原本单纯质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认同开始松动瓦解。与此同时,面对它的深刻影响,几乎所有人都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红着眼睛,纷纷投身网络,极力借助互联网平台满足自己的一己之需。一时间,追名者谋利者纷纷登场,当然也不乏那些目的模糊,仅为在广阔的公众视野中露露脸、起起哄、装装疯、卖卖傻,或是冷不丁地喊一嗓子的人。不可否认,此类现象早已司空见惯,屡见不鲜。
互联网改变了很多事物的原本面貌,它空前绝后的巨大影响力似乎没有什么能够躲得过,文学亦然。
伴随互联网的兴起,近年来所谓的“网络文学”开始高调兴起,一大批“网络作家”“网络写手”逐渐走进文学视野。在电子阅读对传统纸媒阅读剧烈冲击的同时,网络文学正在一些人鼠标的疯狂点击下持续升温、愈演愈烈。它在满足网络写手的经济利益和少数读者短暂的精神亢奋之后,搅起的阵阵旋风和漫天沙尘,不可否认地遮蔽了很多人的眼睛。
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伴生品,网络文学的出现不足为奇,只是那种快速生产、快速消亡的快餐式文字,其价值究竟在哪里?
相比较网络文学,传统意义上的严肃文学依旧稳若泰山,在保持自身“正统血脉”的前提下缓慢前行。但也不得不看到,借助网络平台,一定范围内出现的文学乱象让人愤怒,最具代表性的当是文学的网络炒作之风。另外,一些“网络作家”“网络诗人”等大大小小、五光十色的帽子也是满天飞舞,大凡在论坛空间、自媒体平台上推过几篇短文或几首“竖着排列的文字”者,都大言不惭以作家、诗人自居。更有甚者,其身后竟还尾随一批堂而皇之地以评论家身份自居的点赞者,他们胡乱吹捧误导读者,危害不容忽视。
当文学在少数人的折腾下日益演变成一种大众工具和附庸风雅的玩偶,无疑是文学的不幸。面对网络中四处弥漫的诱人的因子,作家们应该有所拒绝,也有所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