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的智慧

陈 林

版次:03  2023年08月03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这几天,老家的南瓜成熟了,每次休息回家,我总要带几个回来做南瓜饼,黄灿灿软糯糯的南瓜饼很受孩子青睐,如果时间充足,还可以煮南瓜羹,放点桂花点缀,瓜香浓郁,花香沁人,口感绝佳。

农村家庭,只要家里有菜地,都会栽几棵南瓜,因为它易成活,存储时间长,菜荒的日子,它就成了餐桌的常客。别看它现在很受欢迎,以前却是我们嫌弃的对象,那时的烹饪方法单一,除了油烧南瓜,就没有别的花样了,吃起来有点甜味,粉是粉的,总觉得不太下饭。

它的叶子粗如草纸,厚如帆布,藤上长满了细刺,不是尖利的硬刺,是细密像毛刷的软刺,稍不注意,就会被它的毛刺扎到,皮肤上会留下红红的一块,有诗云:“幼年挑逗南瓜蒂,却忘叶茎皆举刺。”它的花却很漂亮,硕大金黄,绚烂明艳,稀稀疏疏地开在蓬蓬的藤叶中间,如众星捧月,宋代诗人云:“金黄点蔓绽篱门,幽境生香月舀盆。”

家乡的南瓜上细下粗,是标准的梨形身材,但它们一点也不羞于见人,总是长在最显眼的地方,走进菜园,一眼就看到金黄的大南瓜躺在绿叶丛中,一副悠闲自得的模样,它的皮坚硬如铁,有一个个隆起的小疙瘩,像健身达人身上的一块块肌肉,吃南瓜时,削皮要费好大的劲,我们更嫌弃它了,母亲说:“别嫌它皮厚,厚皮才能防住外面细菌的侵袭,存储时间长。”难怪每年南瓜摘回来一直放到冬天也不腐坏,母亲又说:“南瓜不腐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中心是空的,里面水分少,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中心会变得越来越空,果肉也变得越来越甜,别的瓜果皮薄,中心装满了果肉,水分较多,天长日久就从中心开始腐坏。”

从那时起我有点喜欢南瓜了,喜欢它的生存智慧,它坚硬的外皮,原来是为了保护自己,就像人一样,有时脸皮要厚一点,不敏感于外界的风吹草动,适当阻隔别人对你的负面评价,外壳坚硬了,自然不在乎外面忽至的拳脚,我自抵御如常。它的心是空的,才会经久不腐,人心如果积压太多东西,也会拥堵,慢慢放空自己,卸下那些无谓的欲望与不甘,让心流通畅,一切运转如常,身心俱健,才能活得轻松自在。

所幸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南瓜的价值,它渐渐成了大家眼里的香饽饽,价格也是水涨船高,有一种贝贝南瓜已经卖到7元一斤。有一次过年去朋友家,看见她家老柜上间隔摆放着三个金丝南瓜,每一个南瓜旁边都放了一副碗筷,一问才知道,这是当地近几年才流行的风俗,每家过年都用南瓜来敬神,寓指寿比南山、长长久久。我感慨于南瓜的苦尽甘来,空心厚皮的南瓜终于笑到了最后。